本报记者李万晨曦
近日,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表示,截至9月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过1亿千瓦,与“十三五”末相比增长超30倍,装机规模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已跃居世界第一。
“当前,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攀升、储能产业爆发式增长等因素的多重驱动下,电解液作为电池核心材料,正迎来‘结束价格下跌趋势,进入上行周期’的历史性拐点,出现价格回升、产能扩张、技术升级多重信号。”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行业迎来复苏拐点
电解液作为锂离子电池关键组成部分之一,被誉为锂电池的“血液”,是实现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迁移的关键导电介质,其性能直接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稳定性与快充能力。
价格走势是行业拐点最直观的体现。中原证券发布的研报显示,2025年以来,电解液价格从年初约1.75万元/吨的底部区间持续回升。截至10月27日,价格已升至2.55万元/吨。
同时,电解液价格的增长也带动了核心材料六氟磷酸锂的价格上涨。上海有色网数据显示,9月份以来,六氟磷酸锂价格持续走高,于近期突破11万元/吨大关。截至11月6日,六氟磷酸锂均价报11.85万元/吨。
“需求端的全面爆发是电解液行业迎来拐点的核心推手。”张翔进一步表示,在储能领域,近期国内多地释放招投标项目,装机规模持续扩大,引发需求上涨;新能源汽车领域则受汽车销售旺季及重卡换电项目放量等拉动,电芯企业排产增加,直接带动了电解液整体需求的释放。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9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24.3万辆和1122.8万辆,分别同比增长35.2%和34.9%,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6.1%。
“不同场景对电解液性能的差异化要求,也在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高性能定制化产品,这既满足了市场多样化需求,也推动了电解液行业的技术升级与多元化发展。”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电解液出货量达147万吨,同比增长32%,预计2025年将突破167万吨。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湾区低空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随着eVTOL、人形机器人、电动船舶等新兴场景兴起,电池对能量密度、安全性的要求持续提升,市场将催生出“高倍率、轻量化”电解液的需求,行业技术附加值有望进一步提高。
订单向头部企业集中
“目前,国内电解液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头部企业凭借垂直整合能力、规模效应与技术优势,占据了行业主导地位,成为行业在拐点期的核心受益者与推动者。”北京科方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电解液行业的复苏趋势已经反映在头部企业的业绩表现中。财报显示,广州天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赐材料”)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21亿元,同比增长24.33%;深圳新宙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宙邦”)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7.48亿元,同比增长6.64%;江苏国泰国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9.35亿元,同比增长5.37%。
张新原表示,此前,在电解液行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因缺乏规模效应和成本管控能力,亏损面持续扩大,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而随着中小企业产能逐步出清,行业头部企业优势进一步集中,市场格局向龙头倾斜。
同时,面对市场“供需偏紧”的现状,多家头部企业纷纷加码产能布局、优化产品结构,为行业持续增长注入动力。
天赐材料作为行业龙头,以电解液为核心,构建了从锂盐(六氟磷酸锂、LiFSI)、添加剂到电解液的一体化产业链。该公司11月6日披露公告称,全资子公司九江天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江天赐”)与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轩高科”)签订了《年度采购合同》,约定国轩高科2026年度至2028年度向九江天赐采购预计总量为87万吨的电解液产品。
对于产能情况,天赐材料近日在互动平台表示,该公司摩洛哥15万吨电解液一体化项目目前已完成土地勘察整理,计划于2025年底至2026年一季度开工建设,预计于2028年上半年投产。
新宙邦在互动平台回复投资者问询时表示,若下游铁锂动力电池及储能市场扩容,公司电解液产品销量有望同步受益,进而对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山东海科新源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科新源”)与合肥乾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肥乾锐”)于2025年10月21日签署《战略合作暨原材料供货协议》。协议约定,在协议有效期内,合肥乾锐向海科新源购买电解液溶剂及添加剂20万吨。产品的实际采购数量以经双方确认的订单为准。
在袁帅看来,面对电解液行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头部电解液企业应抓住机遇,在产能端锚定供需缺口,通过新建基地、技改扩产保障交付,筑牢规模优势;在技术端聚焦高镍、硅基体系等高端配方研发,深化产学研降本增效,强化技术壁垒;在市场端绑定下游整车、储能龙头,拓展海外增量市场,同步打响品牌;在风控端建立原材料锁价与多元采购机制,对冲价格波动,全面巩固行业领先地位。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