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态分析、骨骼机器人、脑机接口——这些前沿技术不仅在医院里逐步落地,也为大湾区“医险协同”带来新探路。11月1日,中国平安旗下北大医疗集团打造的自营旗舰康复机构——深圳北医康复医院在深圳宝安开业。记者注意到,深圳北医康复医院是中国平安在深圳地区的首家自营医院,也成为深圳市第二家三级康复专科医院。
从开业当天披露的数据看,该医院总建筑面积近30000m²,核定床位301张,配备重症监护区、水疗中心等功能区域,设立神经、骨与关节、儿童、老年、脊髓损伤、疼痛六大康复专科,建立“多专科康复诊疗矩阵”,可覆盖从急性期重症康复到慢性期居家照护的全场景需求,年接诊量预计可达10万人次。
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郭晓涛表示,深圳北医康复医院是平安响应“加快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部署,也是公司“医疗养老”战略布局的关键动作。不仅有利于深圳康复医疗专业水平升级,也将升级打造“保险+康复+养老”深度协同模式,与北京北大医疗康复医院形成“南北呼应”,为深圳乃至大湾区的市民带来更高层次的医养融合服务。
深圳康复床位缺口超4000张,
大湾区市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那么,当前我国康复医疗市场有何痛点难点?“保险办医”又可以叠加什么模式创新?
南都湾财社记者从现场了解到,康复医疗是现代医学的四大支柱之一,与预防、保健、临床治疗并列,成为医疗服务链上的“价值环节”。按照业界统计,2023年我国康复医疗市场规模约1000亿元,目前从“千亿蓝海”向“两千亿刚需市场”快速扩张,背后底层逻辑是人口结构不可逆的“银发浪潮”。中国拥有超过2.6亿的老年人口,这一群体是神经退行性疾病、骨关节病等导致功能障碍的高发人群。
实际上,老龄化趋于严重的大湾区存在康复医疗缺口。深圳北医康复医院院长左希洋昨日接受专访时表示,大湾区的人口规模约8500多万人。以深圳为例,深圳目前有1700多万人口,但现有的三级康复医院很少,从床位需求来看,深圳至少需要6000张康复床位,但现有康复床位不到2000张,缺口超过4000张。这个缺口非常大,市场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在左希洋看来,虽然深圳是一个年轻化的城市,但老龄化呈直线增加趋势,广州等大湾区城市老龄化比例也超过20%。可以预见,未来大湾区对康复医疗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作为中国平安在大湾区总部重点落棋的医养战略,深圳北医康复医院有何特色?
深度融入AI康复技术,
探索“医险协同”模式创新
AI赋能成为一大标签。北大医疗集团董事长兼平安健康险董事长、CEO朱友刚介绍,未来将以智慧化作为医院发展的核心引擎,把前沿科技融入诊疗、服务与管理全流程,打造一个高效、精准的智慧康复平台。
对此,技术人士介绍, 基于平安集团和北大医疗集团多年的技术沉淀,北医康复医院在康复服务的全流程中深度融入外骨骼机器人、3D体态步态分析系统等一系列前沿智能康复设备,以数据为驱动为患者提供标准化的“AI+”康复服务。
“医险协同”成为另一大标签,并有了更多探索。相关人士对此阐释, 深圳北医康复医院正接入平安健康险高端医疗直付系统,可为市民提供院内“无感支付”体验。其他险种及康复相关保障产品的协同接口目前也在同步推进中。按照计划,该院未来还将打通“医保平台”支付渠道,降低患者就医成本;同时还将对接其他国内外商业保险与国际健康险,通过“三保联动(医保、商保、跨境保)”让患者无论来自内地、港澳,还是外籍人士,都能获得“就医无障碍、结算无边界”的体验,形成保险与医疗相互赋能的良性循环。
据记者观察,中国平安目前正在加速推动“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进一步落地。作为其“医疗养老”生态的一环,深圳北医康复医院整合了平安麾下的保险、医疗、养老等诸多板块,也为“保险+康复+养老”协同和模式创新带来更多探索。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