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晚间,张家港行(002839)发布2025年三季报,作为全国首家由农信社改制组建的农村商业银行,张家港行坚持“支农支小、做小做散”的战略定位,以扎实的风控基础和持续的普惠深耕,持续优化业务结构,资产质量保持稳定,展现出较强的经营韧性和成长潜力。
业绩稳健:净利润增速高于营收的秘密
2025年—9月,张家港行实现营业收入36.76亿元,同比增长1.1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72亿元,同比增长5.79%。净利润增速高于营收增速,反映出该行盈利结构优化与成本管控能力的双重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在保持传统存贷业务稳健增长的同时,该行在财富管理业务方面表现亮眼。前三季度代销业务规模达43.43亿元,较年初增长162.73%;理财余额244.34亿元,较年初增长14.85%。财富管理业务的快速发展,正在成为该行继传统存贷业务之外的新增长极,有助于提升非息收入占比,优化盈利结构,为该行穿越利率下行周期提供有力支撑。
业内人士指出,张家港行正积极摆脱对传统息差的过度依赖,转向更加多元化的收入结构。这种“轻资产、轻资本”的经营特征,展现了其在复杂环境下的较强韧度和适应性。
存贷双增:本土优势巩固
截至2025年9月末,张家港行总资产达2212.01亿元,较年初增长1.05%;总存款1763.46亿元,较年初增长5.83%;总贷款余额1463.11亿元,较年初增长6.55%。资产规模增速相对温和,存贷款结构呈现均衡发展态势。
据悉,张家港行已连续15年入围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银行1000强,2025年排名第502位,较上年提升28位。张家港行坚守“做小做散”战略定力,深入践行“深耕普惠、赋能发展”的经营理念。
在信贷投向上,该行坚守“支农支小”定位。母公司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47.86亿元,占全部贷款的90.34%,增速高于全行各项贷款平均水平。同时,该行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其中,制造业贷款余额358.67亿元,较年初增长8.1%;民营企业贷款余额852.44亿元,较年初增长7.19%,均超过全行贷款平均增速,体现了该行服务本土实体经济的坚定定位。
作为张家港市唯一的一级法人银行,张家港行深耕本土多年,与当地政府、企业及居民保持着紧密联系。该行通过“一人一网格”的走访模式,构建“生活+金融”社区循环生态,增强客户粘性,拓宽获客渠道,通过网格化营销和数字化赋能,实现了从“画好网格”到“深耕网格”再到“价值创造”的进阶。
在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张家港行的资产质量保持稳定。截至9月末,不良贷款率为0.94%,与年初持平,维持在行业较低水平;拨备覆盖率为355.05%,维持在稳健水平,风险抵御能力充足。
该行在风控体系建设上持续创新,张家港行在分支机构层面构建“1+1+3”风险控降团队模式(即1名内控副行长、1名专职清收岗、3名辅助支持岗),并组建专业化“百人风控团”,为业务稳健运行提供保障,通过优化前、中、后三道防线架构,形成衔接紧密、层层递进的一体化风控体系。
五大方向夯实高质量根基
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及数字金融五大方向,张家港行正积极布局未来,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作为区域性银行,在“双碳”目标和科技强国战略背景下,张家港行正积极寻求差异化发展路径。
截至2025年9月末,母公司绿色信贷余额52.98亿元,较年初增长21%;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122.04亿元,较年初增长19.42%,相关业务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在数字金融领域,该行通过引入DeepSeek等开源大模型实施本地化应用,以技术赋能内部组织进化与流程再造。不断完善的数字货币服务体系,自试点以来交易量已超890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张家港行在2025年10月首次实施中期分红,体现了对股东回报的重视,这一举措无疑向市场传递出积极信号和发展信心。在银行业整体估值承压的背景下,张家港行通过实施稳健分红政策等措施提升公司投资价值,在稳健经营的同时不断提升股东获得感。
正如业内观察人士所指出的,越是洗牌期,越能凸显企业的真实价值。从战略定力到客户深耕,从队伍建设到风控先行,张家港行展现了一家区域性农商行在复杂环境下的生存智慧与发展韧性。随着新三年发展规划的持续推进和“做小做散”、“普惠深耕”战略的进一步落地,张家港行有望在区域金融市场竞争中持续构筑差异化优势,走出一条更可持续、更高质量的发展路径。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