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周期,我更愿意去寻找那些被遗忘的‘石头’。”银万资本研究总监余涛近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道出了其在市场热点频繁切换过程中的应对之道。在多数投资者为短期波动焦虑不已时,这位坚定的价值派投资选手却将目光投向那些被市场遗忘的角落,凭借自下而上“翻石头”的耐心与勇气,于冷清处寻金,静待周期回归的曙光。
逆向投资有安全边际
面对近期市场出现的宽幅震荡,许多投资者在“落袋为安”与“逆向加仓”之间犹豫不决。对此,余涛给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极需定力的答案——他管理的基金自2017年6月成立以来,“基本上全是满仓”。
“我们不择时。”余涛坦言,“如果我们自下而上能够找到足够多具有安全边际的优质标的,组成满意的组合,就会一直满仓。”对他而言,投资的核心能力不在于预测市场整体走势,而在于持续发掘被低估的个股。因此,不存在所谓“高位套现”或“低位抄底”的时机选择,有的只是对个股价值的永恒要求。
这种不追逐市场热点的定力,在今年的结构性市场中得到了回报。余涛透露,今年为组合带来丰厚回报的标的,如CXO(医药研发外包)个股、港股消费股和铜矿股,无一不是在市场极度悲观时布局的。“这些标的在布局时,都是被市场放弃的品种。”他举例说,比如CXO行业在遭遇外部冲击后,部分个股股价调整幅度惊人;一些港股消费品种则因短期业绩增速下滑便被市场“用脚投票”。
余涛投资方法论的核心在于“估值”与“周期”。他严格遵循自己对于公司未来的盈利预测和估值水平进行评估。“如果市场不看好的话,那我们更开心,因为我们可以用非常合理的价格去参与。”他深信“万物皆周期”,在周期底部,即使周期复苏迟到,足够低廉的价格也提供了极强的安全边际,下行风险有限;一旦周期回归,便有望迎来估值与业绩同步提升的“戴维斯双击”。
当下,他正将目光投向白酒龙头、家居产业链中集中度提升的龙头企业等暂时被市场冷落的领域,继续其逆向布局的旅程。
远离能力圈外的“盛宴”
今年以来,AI产业链无疑是市场最耀眼的主线。但在这一场全球资本的盛宴面前,余涛保持了冷静甚至疏离。
“从产业角度来说,我相信它是盛宴伊始。”余涛肯定了AI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但他话锋一转,“产业的方兴未艾并不代表上市公司值得买。”他给出了两点理由:首先,AI是快速变化的崭新产业,超出了他当前的能力圈,“我们没有比市场上其他参与者更深刻的认知”;其次,也是更关键的一点,在他看来,当前相关标的整体估值比较高。
不参与并不意味着不学习。余涛表示正积极学习AI产业链知识,并尝试在快变的产业中寻找“慢变”的投资链条。他所找到的答案,正是其重仓的铜矿股。
“AI的尽头是电力。”余涛引用了市场流行的一句话来阐释其逻辑。他认为,无论AI技术如何迭代,其对电力的巨大需求是确定的,而电力传输离不开铜。他分析,铜矿股是“足够便宜,又有足够发展空间,相对确定性比较大”的标的。在他看来,铜的边际开采成本在过去五到十年间呈几何级增长,而需求端则受AI电力基础设施、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以及全球老旧电网改造等多重因素驱动,未来五到十年可能出现“百万吨级以上的缺口”。这种在产业浪潮中寻找确定性高、估值合理的“慢变量”思路,体现了其价值投资框架的灵活性。
锲而不舍“翻石头”
如果将目光从短期波动移开,投向中国资本市场更遥远的未来,余涛认为,决定其长期走势的核心驱动力,依然根植于“中国企业家的企业家精神”。他相信,市场中会不断涌现出具有国际竞争力、产品力强大,并创造新需求的企业。
在未来三到五年的维度上,余涛并未给出其看好的行业清单,他拒绝将自己框定在任何预设的框架内。他将自己的投资形象地比喻为“翻石头”——对每一个行业保持学习的心态,不断分析公司的基本面、行业格局、竞争力以及管理层,最终在合适的价格买入。
他坦承,在这个“翻石头”的过程中,每年都会犯很多错误,“犯错误不可怕,这是个学习的过程。”在他看来,价值投资是一个不断积累、甚至是指数级别增长的“加法”或“乘法”,但前提是基金经理必须“认知到自己有缺陷”“不要那么自信”。
这种对自身能力圈的清醒认知,对市场热点的警惕与疏离以及对价值洼地不懈挖掘的耐心,共同构成了余涛在充满变数的市场中穿越周期的底气。
在众人追逐光芒四射的浪花时,他更愿意潜入水底,寻找那些被时光与泥沙包裹,却终将闪耀的珍珠。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