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博士辍学下场创业,在赛场呐喊一炮而红。近日,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讲述了一路走来的创业故事。
“创立松延动力时,硬件、算法和模型都发生了较大的变革,我们认为这对人形机器人行业来说可能是一个机会。”谈及创业,姜哲源分享了他的理解,“在无人认可时,要做超预期的事情,在得到认可后,企业自身要逐渐具备商业化的能力,松延动力最终要做的就是让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
时至今日,松延动力已经成为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明星企业之一,不仅在体育赛事上大放异彩,而且走在行业量产交付的实践前沿。公司在教育、科研、文旅、演出等场景不断探索创新,并逐渐成为观察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的典型样本。
“出来混”最重要的是“先出来”
“出来混”最重要的就是要“先出来”,姜哲源的创业历程恰如其分地诠释了这句幽默的俗语。在被问及创业生涯中做对了哪些事情时,姜哲源笑着表示:“我觉得做得最对的一件事就是选择自己创业,这或许是我目前做得最正确的一个选择了。除此之外,我可能大部分时间都在犯错误。”
创业仅有决心“出来”尚且不够,还需要天时地利。从2019年到2022年,姜哲源观察到三大趋势信号:一是硬件大变革,人形机器人运动技术突破;二是以深度强化学习为代表的算法进步,运动控制的稳定性越来越好;三是大模型的出现,有望为人形机器人行业带来更多的机会与改变。这一系列变化传递出产业趋势乐观的信号,令姜哲源萌生了创业的念头。
“你能从姜哲源身上看到他对机器人的狂热,好像他就是为干这个事而生的。”一位松延动力早期投资人回忆当年投资决策时说。
姜哲源对机器人的热爱在读书时就埋下了伏笔。姜哲源介绍,自己在学校时就开始研究机器人,在2022年参观了许多业内的机器人公司后,发现在学校做事不如产业界做事情效率高,因此下定决心出来自己创业。
万事开头难。2023年的人形机器人行业仍处于早期阶段,投资这个赛道优秀的“赛车手”是当时一级市场主流的投资逻辑。与其他明星团队的“高举高打”不同,松延动力这帮“学生军”看起来显得十分稚嫩,其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让投资人相信他们能做成人形机器人并愿意投资。“拼团队肯定不行,我们当时硬生生做出一个机器人本体的Demo,才成功拿到第一轮融资。”姜哲源回忆这段经历时表示,对于当时的松延动力而言,只有做出超越市场预期的事情,才能获得一些投资机构对团队的认可。
学会庆祝“摔倒”才能“走得稳”
2025年是松延动力品牌扬名的收获之年,也是商业化探索的关键之年。昔日融资难的“学生军”,经过两年的积累与沉淀,在今年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上成功“出圈”,随后流量与投资纷至沓来。目前,松延动力正充分运用这些优势“整军备战”。“我们今年已经构建起一支能打硬仗的团队。”他透露,明年会是松延动力的产品大年,产品线会非常丰富,从人形机器人到仿生机器人,包括不同形态和尺寸,将于2026年全部亮相。
“运气好”,这是姜哲源在访谈中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同时也代表着他谦虚乐观的人生理念。松延动力的“出圈”并非一帆风顺,尽管有马拉松比赛亚军、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赛事金牌等荣誉,但在比赛中也碰到“头掉了”“遥控器断联”等意外导致比赛成绩不及预期。记者发现,面对每次失败,姜哲源不但没有回避问题,反而会十分开心地谈论自己失败的原因。
所有的创新都源于失败。对于尚年轻的人形机器人而言,“摔跤”本身既是一次教训,也是一份礼物。“Celebrate failure(庆祝失败)是我们的企业文化。”姜哲源认为,任何一家科技企业都应该贯彻这种文化,包容失败的本质就是在鼓励创新。这种对失败的庆祝,能够为企业和个人带来成长,从而推动机器人产品的迭代更新。运动会的“失败”让松延动力意识到电机扭矩、关节转速及尺寸等对人形机器人运动表现的重要性,姜哲源透露,明年的机器人运动会,松延动力会推出一款全尺寸的机器人参赛,并对上述指标作一个全方位的升级。
在北京昌平松延动力办公楼下,记者看到,每隔5分钟就有机器人跑来跑去接受测试。“我们的测试就是为了让它失败,想办法把它测坏、测烂,去发现有哪些问题、哪里的设计还不够好,再去改进。”姜哲源表示,在这个阶段,每次摔倒、失败、出问题本质上都是在给团队反馈,应该是值得高兴的,只有摔倒了,才能发现哪里存在问题。他介绍,目前客户对于松延动力产品的评价大多是稳定性极高,正是马拉松比赛的多次摔倒让他们意识到不足,从而对产品有了更好的改进。
商业化要开始“交卷”了
商业化是人形机器人行业绕不开的话题。从各种公开场合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姜哲源一直高度重视商业化进展。在他看来,商业化的本质就是选择对的场景、对的商业模式和对的客户。松延动力的打法是树立旗舰标杆案例,再去批量推广复制。比如在教育领域,选择与该领域影响非常大的清华附中合作。他预计,随着场景化落地的不断推进,公司有望在明后年实现现金流转正。
人形机器人交付量取决于场景探索的具体进展。姜哲源介绍,目前人形机器人应用主要集中在教育科研、文旅演出等场景,仍有更多的新场景需要开发,已开发的场景也需要进一步渗透。规模化落地的难点在于泛化性不足和安全性有待提高。他判断,从总量看,人形机器人行业仍然处于一个增加的状态,需求端的增长取决于场景的开发与渗透,但对于供给端的企业而言,2026年可能是一场竞争激烈的“百团大战”。
2025年是业内公认的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对此,姜哲源解释道,这一批创业公司主要是2023年下半年至2024年上半年的周期内成立的,按照组建团队、设计研发产品等流程推算,两年左右就到了该“交卷”的时间。据他观察,行业内产品迭代的速度正越来越快,随着量产交付和场景开发的不断推进,今年没“交卷”的公司也会在明年交卷,竞争会变得愈加激烈。对于松延动力而言,姜哲源表示,开拓更多的新场景,选择好属于自己的细分赛道最为关键。
“明年是产品大年,后年是场景大年,这几步走完、走稳,我觉得公司在整个行业内基本上就算站稳脚跟了。”对于公司未来,姜哲源的回答一如他既往的风格——“谨慎而又乐观”。他表示,公司产品大年会有更加丰富的产品线,其思路是在现有场景下增加渗透,从2027年开始,松延动力会逐渐进入场景化阶段,将探索出包括养老、厨房等在内的更多新场景。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