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0月24日电(记者杜康)24日,交通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钱斌在“2025年外滩年会”上表示,中国AI产业正迎来破局时刻,金融业作为技术应用的先行者,在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的同时,更需清醒认识其中的风险挑战,让人成为新技术的主导者。
“金融行业高度期待人工智能。”钱斌提到,金融业凭借数据密集、技术驱动的特性,一直是科技创新应用的先行者,始终处于全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最前沿。
近年来,金融领域高度聚集相关的资源,持续加大资源的投入。国有大行在人工智能领域高度重视,积极布局。以交通银行为例,钱斌介绍,“2021年起,我们把人工智能作为公司数字化转型的新名片,每年科技资金投入保持在120亿人民币,在整体营收中占比约5.4%。目前,我们科技人员达到1万人,占总员工数量10%以上。”
钱斌介绍,交通银行已经将AI应用在降成本、控风险、优体验、创价值等各方面。“在零售信贷领域,通过AI在信贷准入、营销、审核端到端的应用,我们服务效率提升了3.5倍;在风险防范方面,AI技术让反电诈的准确率达到80%以上;在营运管理领域上,原本网点柜台需要做人工授权的环节,通过AI授权释放了60%以上的人工生产力。”钱斌说。
同时,钱斌从金融角度,列出了人工智能应用潜藏的风险,包括网络安全、数据安全、模型安全等方面。他表示,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推进,未来需要采集更大量的数据,数据公权、私权之间的边界需要进一步厘清,个人隐私保护需要更加重视。
钱斌特别提到,大模型带来的“价值观偏离”风险,以及“羊群效应”对金融稳定性的冲击。
所谓价值观偏离风险,钱斌解释称,大多数老百姓并非金融从业者,不具备对金融知识完整的判断。“某种意义上,信息茧房传递的信息,有可能会过于单一,甚至会影响公众的基本判断和认知。”
关于“羊群效应”,钱斌表示,当前国内金融机构普遍在用大模型进行智能投顾、投研分析,甚至做一些风险判断和趋势性判断。“如果金融机构采用同质化的大模型,可能导致市场行为的同质化,会带来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乘数效应。如果大量的同质化的量化交易被采用,就有可能带来‘共振’甚至‘踩踏’事故的发生。”
最后,他强调,人永远要成为新技术的主人。“因为机器是冰冷的,人是有温度的。”钱斌举例表示,过去几年间,一些企业财务报表出现危机,达到了银行催收、断贷的标准。“这时候如果严格按照人工智能的规则,就要断贷。但市场更需要金融有温度、负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说,在金融的关键决策点,必须由人把控。”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