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90GHz超高速实时示波器的参数在屏幕上定格,当启云方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的协同设计界面引来阵阵惊叹,刚刚在深圳落下帷幕的2025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湾芯展),已然超越了展品展示的范畴,其展示出的“活力满、韧性足”图景,实则是中国半导体产业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攻坚的生动注脚,而这些技术突破将驱动产业韧性提升并有望重塑全球产业格局。
技术突破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卡脖子”困局的战略主动性。
长期以来,EDA软件与高端测试设备如同半导体产业的“左右脑”,却被欧美厂商牢牢掌控。本届湾芯展上,启云方发布的两款自主知识产权EDA软件,填补了国产高端电子设计工业软件的技术空白,且性能达到业界一流水平,可将硬件产品开发周期缩短高达40%,一版设计成功率提升30%,显著提升了开发效率与质量。万里眼90GHz超高速示波器的亮相更具里程碑意义,这款被业内称为“中国标尺”的设备,将国产示波器带宽从20GHz的“天花板”一举提升至国际先进水平,直接破解了6G通信、智能驾驶等前沿领域的测试瓶颈。从“无法测”到“精准测”,从“依赖进口”到“替代超越”,这些突破不仅填补了技术空白,更是构建起了产业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技术突破的深层影响,在于激活全产业链的协同共振。
半导体产业的复杂性决定了单点创新难以形成竞争力,而湾芯展清晰展现了“设备-材料-软件”协同迭代的中国路径。新凯来展台的16款“名山”系列设备与子公司的EDA、测试产品形成互补,拓荆科技用于3D存储芯片制造的晶圆对晶圆混合键合设备已批量供应头部产线,有研亿金的高纯金属溅射靶材可满足集成电路先进制程工艺需求,这种“上游突破-中游验证-下游应用”的正向循环,正是全链条能力构建的体现。更值得关注的是生态协同的深化:芯瞳GPU与龙芯CPU完成兼容互认证,北方华创与芯源微联合展出12英寸设备组合,近30家单位共同打造了“Chiplet与先进封装生态专区”……这种从“被动适配”到“主动对接”的转变,让产业链的每一环都成为创新的参与者,为产业韧性注入了实质动能。
技术突破的长远价值,在于重构产业发展的生态根基。
半导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资金、市场与人才的支撑,湾芯展恰好搭建了资源聚合的平台。深圳设立的50亿元产业基金精准投向产业链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2025年上半年科创板设备制造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16.3%、累计专利储备超过4000项,彰显了资本对硬科技的耐心与信心。市场端的反馈更为积极:展会吸引了5000名头部企业采购商,比亚迪、大疆等终端厂商的旺盛需求,为新技术提供了“试验场”与“应用场”,形成“创新-应用-迭代”的良性循环。更具格局的是开放生态的构建——美国应用材料、日本东电、德国默克等多家知名境外企业参展,恩智浦、美光加码在华投资,证明中国市场既是自主创新的沃土,也是全球合作的舞台。这种“自主而不封闭”的发展模式,让中国芯在安全与开放中找到了最佳平衡点。
站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重构的十字路口,湾芯展的技术突破犹如一束强光,照亮了中国产业的进阶之路。从EDA软件的“笔”到示波器的“尺”,从单企创新到全链协同,这些变化无不印证着一个事实:中国半导体产业已告别“单点突围”的攻坚期,步入“系统筑强”的新阶段。
尽管与国际顶尖水平仍有差距,但2024年深圳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2564亿元的规模、细分领域翻倍增长的成绩单,以及展会上那些被镜头捕捉到的专注眼神,都在诉说着“日行跬步,终至千里”的产业信念。
未来已来,当“中国标尺”丈量技术高度,当协同生态夯实产业根基,中国芯必将在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双轮驱动下,书写更具韧性与活力的发展新篇。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