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世界聚变能源集团第2次部长级会议暨国际原子能机构第30届聚变能大会在四川成都召开。当前,全球聚变能研究进展明显加快,技术研发取得一定突破,多国企业、研发机构等纷纷投身聚变能研究领域,行业迎来发展热潮。
今年上半年,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先后取得多项实验突破,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与电子温度均突破一亿摄氏度;首次同时实现等离子体电流100万安培、离子温度1亿度、高约束模式运行,快速挺进燃烧实验。
目前,“中国环流三号”正在进行全面升级。“这一轮改造升级将进一步提升装置的加热能力、运行控制水平,以及改进供电系统和加料系统。”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助理、聚变科学所所长钟武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预计2027年底升级完成后,“中国环流三号”开展实验的等离子体相关参数以及聚变三乘积将再创新高,有望提升至此前的2—3倍,为下一步开展聚变堆相关运行模式研究,探索聚变燃烧相关物理问题,打造高水平平台。
聚变能距离真正开发利用,总被认为“永远还有50年”。钟武律表示:“这取决于投入的资源有多少,现在全球都非常关注聚变能研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种力量都在加大投入,我相信大家集中力量攻关,可能在10—20年内就能实现突破。”
新奥集团是国内最早进入聚变能领域的民营企业之一。新奥能源研究院院长刘敏胜向记者表示,公司坚定看好聚变能未来发展前景,因此一直持续加大投入,布局相关技术研发。同时,民营企业灵活性强、技术迭代速度快的特点,也能够给行业发展带来更多活力。“我们建设第一个装置只用了10个月时间,而目前最新的装置安装调试只花了3个月。”刘敏胜介绍。
在聚变能相关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近年来国内外众多企业、商业资本等加入到聚变能研发、投资中,行业热度持续提升。“目前聚变能已经从基础研究逐渐走向工程化阶段,吸引了越来越多社会力量加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副所长徐国盛表示,这将为聚变能领域带来更多活力与竞争,推动技术进步,但同时也需要确保有序发展。
“更多力量的加入能够推动聚变能事业发展,但要实现真正商业化应用,还有很多技术挑战。”钟武律表示,如今磁约束核聚变装置取得快速发展,被认为最接近实现聚变能开发利用,也是得益于此前全球数十个装置积累的大量数据和经验,“因此聚变能研究一定要脚踏实地、一步步地走”。
刘敏胜同样认为,核聚变前景光明,但道路漫长。“我们民营企业也深知,核聚变研究不能急功近利。得益于我国的产业链和人才储备,我们相信未来中国一定能率先实现聚变能商业化利用。”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