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铜价震荡上行并创下阶段新高。其中,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价最高一度逼近10200美元/吨,沪铜期货主力合约也触及今年3月下旬以来新高81530元/吨,不过随后均回落调整。
业内人士表示,美联储在最新议息会议上开启今年以来首次降息,符合市场预期,短期市场处于利多出尽状态,铜价或维持区间震荡。不过,当前宏观与产业层面仍对铜价存在支撑。长期而言,铜价受矿端因素影响较大,仍具备上行潜力,但需留意供需格局变化及全球经济形势对铜需求的影响。
内外盘铜价冲高回落
文华财经数据显示,近期,LME铜价一度突破10000美元/吨大关,9月15日盘中最高触及10192.5美元/吨,刷新2024年6月以来的新高;沪铜期货主力合约也呈现震荡上行走势,9月16日最高触及81530元/吨,刷新今年3月下旬以来新高。不过,随后两者均出现回落调整,截至北京时间9月18日17:12,最新价分别报9957美元/吨、79620元/吨。
正信期货高级分析师张杰夫表示,此前美联储开始出现调整货币政策框架的动机,不再将通胀控制作为主要目标,市场对美联储9月降息预期显著升温。市场认为在美国经济尚未出现明显回落的背景下,重启降息将会推高通胀,这一逻辑刺激了金银铜等抗通胀商品价格上行。不过,美联储在最新议息会议上开启今年以来首次降息,符合市场预期,短期市场处于利多出尽状态。
“美联储降息对铜价的影响,关键并不在于降息这一动作本身,而在于降息的原因以及后续的降息路径安排。”广发期货研究所金融组组长叶倩宁表示,目前,美联储采取的是预防式降息策略,在本次降息政策兑现后,预计美元指数逐步筑底,短期内对铜价的持续提振作用较为有限。
宏观产业交织营造偏暖氛围
从宏观角度来看,市场更为关注的是后续美联储降息路径能否保持平稳。
“倘若后续美国的通胀及就业数据进一步强化美联储降息预期,铜价仍有望从中受益。此外,还需留意后续海外宏观市场的交易逻辑是否会发生切换。”叶倩宁表示,对于铜而言,最有利的宏观环境组合是“美国经济呈现弱而不衰态势+美联储降息预期逐步改善”。若市场交易逻辑切换至经济复苏方向,铜价重心有望进一步上移。
中信建投期货有色金属高级研究员张维鑫表示,美国经济虽然出现降温迹象,但仍具备一定韧性。薪资通胀螺旋式降温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对后市美联储降息的预期。与此同时,国内市场仍高度关注短期消费政策的提振作用,以及“十五五”目标规划,宏观氛围整体偏乐观。
“此前市场的主要博弈点在于美联储降息动机,及其独立性所面临的考验。”张杰夫表示,在美国经济尚未出现快速回落的背景下,市场预期美联储将通过连续降息来刺激通胀回升,而通胀预期升温则进一步带动了铜价走高。
从产业角度来看,张杰夫表示,供给端方面,目前铜冶炼企业的利润状况依旧承受较大压力。铜矿产量保持低速增长态势,但冶炼端产能却在持续扩张,这使得利润更多地流向了铜矿采选行业。
供需方面,张维鑫表示,9月上旬市场需求尚未全面回暖,且铜价持续走强,下游企业仍以消化前期产成品库存为主,但现货供应明显偏紧;原料端方面,印尼Grasberg地下矿山因安全事故暂停了全部采矿作业;冶炼端方面,9月至10月中旬,国内进入密集检修期,铜市供需总体呈现出供应偏紧、需求温和的紧平衡结构。
长期仍具备上行潜力
短期来看,张维鑫表示,美联储降息带来的利多因素已被市场充分交易,在政策“靴子”落地后,市场资金面临见顶回落风险,市场交易逻辑已转向对未来美联储降息路径的预测上。
就今年剩余时间来看,张杰夫认为,铜价将维持区间波动运行态势。短期而言,需重点关注美联储降息后美国经济周期的变化情况,基本面则要留意铜市场贸易再平衡的进程,尤其要关注美国铜市场创历史新高的库存是否会再度流向国际市场。
叶倩宁也认为,在美国尚未出现明确的经济衰退预期的情况下,铜价至少能维持震荡走势。而要开启新的上行周期,则需要满足美联储降息路径平稳以及铜市场需求进入强劲的现实阶段两个条件。目前,市场预期降息路径基本保持平稳,但国内铜市场的下游需求表现相对疲弱。后续需重点关注旺季时库存的变化情况以及美联储降息路径的动态调整。
从长期来看,张杰夫认为,铜价受矿端因素影响较大,价格中枢处于抬升趋势,且产业链企业利润分配更倾向于上游环节,矿产资源丰富的权益资产表现或继续优于商品价格。
张维鑫也认为,铜价长期仍具备上行潜力。从康波周期角度来分析铜价的估值空间,当前正处于第五轮长波萧条的尾声与长波上行初期的切换阶段。倘若第五轮技术跨越能够带来经济复苏信号,量产或设备更新需求将会对铜的供需关系形成更大的缺口。从资源品供给弹性来看,未来全球铜矿山的新增量仍有限。不过,若巴拿马铜矿山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复产,那么短期内铜的供需短缺局面大概率会被逆转为过剩。从全球经济形势对需求潜力的影响来看,海外方面,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的“大而美”法案,试图通过消费与减税刺激经济,能够在短期内为美国经济带来提振。然而,不断增长的财政赤字会推高利率,进而带来再通胀风险,从长期来看对美国经济存在潜在的反噬作用。国内方面,经济与政策具有较强的韧性,在“十五五”规划推动下,经济复苏动能值得期待。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