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创业板行情由芯片半导体和锂电池两大主力“承包”,宁德时代更是股价创下近四年来新高,固态电池频出的产业利好是促使锂电池板块“老树发新芽”的重要原因,Wind数据显示,固态电池指数8月以来已经上涨23.31%,今年累计涨幅已超过50%。
经过多年探索,固态电池的发展路径与材料体系的脉络已经基本确定,作为过渡产品,当前准固态、半固态的实际装车能力已得到产业认证,并为投资价值提供了现实支撑。“今年新能源行业整体见底回升,锂电池行业中固态电池相当于第二增长曲线,从现在时点看具有持续性,也符合我们均值回归的投资策略。”方正富邦基金基金经理汤戈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从0到1”关键期
近期,固态电池行情加速上行,大有“接班”创新药、芯片半导体成为新一轮行情主线之势。从业内消息来看,这一轮行情上涨并非单纯的资金炒作,当前固态电池技术已跨越实验室概念验证阶段,进入“从0到1”的工程化关键期。
“这一轮行情的核心特征,在于科学原理与基础材料体系已基本确定,而工程化路径正从实验室手工制备向小规模量产转型,具体表现为兆瓦时级生产线的初步建成与调试,标志着技术落地从理论可行向工程实现的跨越。”汤戈表示。
工程化阶段的技术成熟度已在半固态电池商业化中得到验证:清陶能源的半固态电池已搭载上汽10万元级车型;大众与QuantumScape合作的固态电池也实现摩托车装车。这些案例表明半固态技术已突破实验室阶段,为投资提供了现实依据。
从量产前景看,氧化物与聚合物因工艺成熟有望率先量产;硫化物虽具能量密度优势,但仍面临硫化氢抑制、界面优化及高纯原料制备等技术瓶颈。这种差异化进展决定了固态电池产业将呈现“多元并行、渐进落地”的发展格局,既保障短期商业化确定性,又为长期技术迭代留出空间。
在汤戈看来,技术与商业化的联动正重塑固态电池投资逻辑——从技术愿景转向量产与应用导向的务实评估。半固态电池在主流车型的渗透,既传递了市场需求信号,又为全固态技术发展积累了工艺数据与供应链经验。
技术路线分化暗藏新机
择股方面,汤戈认为,固态电池产业链的投资机会呈现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各环节基于技术成熟度与商业化节奏的差异,形成了差异化的投资价值与风险收益结构,因此需沿“设备先行—材料突破—场景放量”的逻辑链条进行系统性布局。
首先是资本先行的设备环节,作为固态电池产业化的基础设施,设备环节呈现出高资本投入与订单验证驱动的投资特征。汤戈指出,当前固态电池产线建设成本显著高于传统锂电,国内单GWh设备投入约5亿至10亿元人民币,海外产线成本更高,反映出工艺复杂度。从季报数据来看,头部设备厂商已通过订单验证确立先发优势,例如江苏某公司早已实现在整线设备领域的布局,特别是在固态电池产业化核心中段环节,设备价值在锂电池生产设备中占比较传统液态电池有5至15个点的提升。
其次是技术路线分化下的材料环节投资机遇。材料环节的投资价值取决于技术路线的产业化潜力与成本控制能力,当前,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因离子电导率优势被视为长期主流方向,但其生产需依靠高纯度环境,当前成本居高不下,如进口硫化物电解质核心原材料硫化锂的价格仍在数百万元/吨级别。
相比之下,氧化物与聚合物路线则因工艺相对成熟受到短期关注,成为过渡阶段的重要技术选项,当前中国企业在氧化物电解质领域的创新,已构建起差异化竞争优势。
“传统材料企业的转型则带来跨界机会。成本曲线下移速度与规模化生产工艺突破将决定技术路线的市场份额格局。”汤戈透露道,当下传统锂电材料企业亦在积极转型,硅碳负极、隔膜等领域企业已启动固态产线探索,试图通过既有产能与供应链优势切入新赛道,这部分企业的转型如若能契合固态电池的发展路径,也将能够“分一杯羹”。
最后是应用场景的投资机遇,正如此前电池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新能源车得以与传统燃油车分庭抗礼,当固态电池大规模量产后,对多种业态亦能实现重塑。
需警惕三大核心风险
据相关研报预测,从固态电池渗透率与产能规划来看,2030年乐观情景下其市场渗透率有望超30%,逐步接近并达到TWh(十亿千瓦时)的级别。“这一产能水平将直接拉动上游设备与材料领域的需求扩张,参考2009年国内新能源车‘十城千辆’工程之后锂电池的增长路径,固态电池产业链市场空间的量化释放将为设备制造商、材料供应商等环节带来确定性增量。”汤戈表示。
虽然长期具备前景,但在板块内个股整体估值被拔高之际,基本面良莠不齐的个股也同步提振。汤戈表示,在技术迭代与产能扩张的双重推动下,市场对相关企业的市盈率(PE)容忍度将有所提升,但需警惕部分领域估值已提前消化预期的风险。
“以设备环节为例,当前估值已部分包含技术突破与订单增长的乐观预期,后续股价表现需依赖实际订单落地速度及规模超预期来支撑,估值消化压力与业绩兑现节奏的匹配度将成为关键变量。”汤戈坦言道。
除了个股估值以外,汤戈提示整个固态电池行业也需警惕三大核心风险:一是技术落地节奏的不确定性,尤其是硫化物体系固态电池的量产进度可能受限于界面稳定性与工艺兼容性等技术瓶颈;二是成本控制挑战,复杂的生产工艺导致当前固态电池制造成本显著高于传统锂电池,规模化降本路径尚不清晰;三是预期差收敛风险,部分环节估值已透支短期成长空间,需业绩超预期才能维持估值溢价。
展望后市,汤戈认为,综合来看固态电池市场前景与风险并存,其投资价值取决于技术突破速度、成本下降曲线与商业化落地节奏的共振效应。在乐观情形下,未来TWh级别需求对应材料和设备均将形成千亿以上市场规模,但需在技术验证、成本优化与估值理性化的动态平衡中把握投资机遇。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