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华大集团CEO尹烨:从0到8000万,用“深圳速度”绘制生命全景地图

时代财经 12小时前

2024年9月,来自全球14个国家的科学家倡议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二期(HGP2)。该计划的初步目标是完成全球1%人口,即来自至少100个国家的8000万人的基因组测序,并探究得到的遗传变异信息与临床的相关性,旨在构建更全面、更多样化的人类基因组图谱。

华大集团(下称“华大”)正是此次倡议的发起方之一。而在25年前,华大就已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一期的征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彼时,华大代表中国承担了人类基因组1%的测序任务,完成了3号染色体上3000万个碱基对的测序工作。正是这看似不起眼的1%,促使中国成为全球率先能够独立完成大型基因组分析的国家之一,带动中国基因组学研究跻身世界前列。

如果说人类基因组计划是华大破茧而出、从无到有的起点,那么南下深圳,则是华大从科研机构到产业巨头、从中国迈向世界的关键转折点。2007年,华大集团董事长、联合创始人汪建毅然率领团队奔赴深圳,以盐田一处废弃鞋厂为据点,就此开启华大生命科学事业的产业化探索。

这一决策虽在当时引发争议,却成为华大发展的分水岭——深圳极具开放和包容的城市精神,以及特有的产业生态,为其提供了快速成长的养分和空间。

事实证明,南下深圳并非是一场冲动的大冒险,而是华大与深圳相互成就、注定会碰撞出绚烂火花的双向奔赴。

南下深圳18年来,华大凭借过硬的科研实力、“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其成长轨迹与深圳生物科技产业升级形成深度共振。其旗下核心板块华大基因(300676.SZ)核心业务基本涵盖了当前精准医学的主要应用,包括生育健康领域、肿瘤防控领域、病原感染检测和慢病管理领域等,服务网络覆盖全球科研机构与医疗机构,并开始向C端发力。

而依托华大及其孵化的系列企业,深圳在新一代基因测序与超大规模生物信息分析领域走在世界前列。目前,深圳已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疾病筛查、肿瘤免疫等领域占据先发优势,在中国甚至全球基因检测行业里,深圳有了自己的刻度。

谈及当初这一关键选择背后的考量,华大集团CEO尹烨在接受时代财经专访时用了八个字总结深圳独特的发展土壤,即“鼓励创新,容忍失败”。他指出,“如果一击必中,就不能称之为创新。创新必然有失败,很可能是100个好想法中只有1个能够存活下来。来到深圳后,我们意识到深圳最了不起的一点正是在这,不仅是政府层面能够容忍失败、认识失败,社会各个层级都能容忍失败,更重要的是它创造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之间的协同机制。”

在尹烨看来,深圳特区成立短短45年,但其具备创新的条件,有创新的精神汇聚,这是人类的奇迹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5周年之际,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已成为这座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板块。依托技术积累与产业集群优势,深圳正从全球基因检测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向行业标准制定与技术创新的引领者转型。

“以在深圳近18年为根基支撑,我们一路走过来成为一家产学研一体化的生命科学领域机构,未来将持续探索更加具体且广阔的人类健康问题,解决更多正在发生的问题。”尹烨对时代财经称。

从0到1,扎根深圳

时代财经:自2002年加入华大以来,您亲历了华大的成长与变革。2007年华大南下深圳,是什么因素促使华大做出这一决定?为什么是深圳?

尹烨:这一决定的根源只有八个字,深圳这座城市“鼓励创新,容忍失败”。人类基因组计划测的是欧洲人的基因组,彼时,该不该花费巨大的成本去测中国人的基因组,存在不少质疑的声音。我们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尽管人类从生物学角度是同一物种,但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的基因片段、基因位点是不同的,生物医药健康亦有自主发展的机遇。

在2006年以前,主流学术界一直反对做结构基因组,他们认为在一个人的基因为100%的基础上,有功能的基因至今为止也只有2%能研究清楚,剩余98%是没有用的序列,对此研究甚少。当华大提出研究中国人的结构基因组时,主流学术界有质疑,认为我们在做无用功,应该把重点放在2%的功能基因上,推动产业化应用。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界逐渐认识到这些“没有用的序列”实际上是有用的,是其中的暗物质。打个比方说,如果把基因当作一种语言,在一段话中,名词、动词、助词、标点符号等,也都有相应的作用。

当时,我们想做这样的技术,一方面是紧跟国际步伐,另一方面是拓宽基因检测的应用范围。因此,我们从北京一路来到南方,来到深圳。南方作为创业的沃土,有无数机会,也愿意接纳不同的声音。

到底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应对新技术?一路南下,我们与许多政府都交流过,最终选择来到深圳。这座城市敢于摸着石头过河,允许让子弹飞一会儿,这也为深圳带来了新兴的产业。

时代财经:来到深圳,给华大带来了什么?

尹烨:其一,给予了“土壤+环境”,这是一套综合的解决方案,也可以称之为组合拳。这背后的逻辑是,既然叫作创新,就必然要经历失败,但不是所有人、所有地方都能接受失败。在深圳,不仅是政府层面能够容忍失败、认识失败,并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创造空间,进一步建立企业与政府的信任关系。

其二,“来了就是深圳人”,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建立在方方面面的基础之上。深圳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起来的特大型城市,今年才成立刚刚45周年,但具备创新的条件,汇聚了创新精神,这是人类的奇迹之一。

其三,落地先行先试政策,并大胆给企业提供落地的场景,这才是最重要的。场景意味着一款好的技术产业化后让不让用、能不能用,有争议的时候又是否可以撕开一个小口子。诸如,无创产前基因检测项目是人类基因组计划以来第一个在全世界临床成功的产品。深圳自2014年实行免费政策,纳入了对应的生育保险和社保。政府带头引导和投入,将孕产期罕见病检测从“谁有钱谁做”推向“公共卫生行为”,以卫生经济学的方式计算,一方面政府投入,另一方面企业降价,达成共识,让深圳这座有近1800万人口的城市基本告别唐氏综合征,减轻家庭负担。

从创办第一天就考虑国际化

时代财经:丈量企业发展,中间可以有无数个刻度,在华大的发展历程中,让您印象最深或者最关键的刻度是哪一个?

尹烨:科学本质上是一个共同体,不因文明、制度、国家不同而被更改。20世纪有三项了不起的“大科学工程”,即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以及人类基因组计划。华大成立于1999年,正是在这一年为代表中国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而生,与美、英、日、德、法发达国家并肩,成为其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当时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被我们戏称为“石破天惊”,在当时拿到了百米冲刺最后的入场券。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与国际顶尖科学大牛建立联系,学习对科学、技术到产业全链条、全球视角的理解,形成一套完整的闭环。这一刻度对我们至关重要,是我们不可能更改的刻度,正定型于华大诞生的那一日,1999年9月9日。

时代财经:华大从什么时候开始真正进入基因产业,并逐渐引领行业国内发展潮流?而当时深圳及周边城市的上下游产业链是怎样的状况?

尹烨:早期阶段,还没有基因检测这个行业,甚至不知道这是什么。当时,深圳以货物加工、贸易为主,没有很浓重的科研氛围。2007年,我们刚来深圳不久,绘制完成了全球首张完整的中国人基因组图谱(又称“炎黄一号”),这也是第一个亚洲人的全基因序列图谱,相关研究成果于2008年在《自然》杂志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而这篇文章也被称为深圳特区历史上第一篇顶刊文章,后来我们在《自然》《科学》等杂志连发七篇。此后,深圳科研氛围愈加浓厚,开始逐步转为以科技、创新见长。

我们的产业逻辑是先做科技服务,再做医学服务,科学可以通过量化证明,但医学服务、产业转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华大是一家积聚测序仪的全部知识产权、全部技术方法学的企业,亦能链接深圳乃至整个中国基因测序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制造、服务、科研融为一体,实现“研-学-产”一体化。

时代财经:华大在国际合作方面亦非常活跃,公司是从哪一刻迈向国际化的?

尹烨:华大自成立以来就和美、英、日、德、法处在同一赛道,天然具备国际视野。我们出海主要有三个方向,其一,针对公共卫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比如将女性宫颈癌筛查推向非洲市场,一步一步地教对方如何筛查,帮助他们建立公共卫生体系;其二,针对粮食问题,我们亦推动多年生水稻、多年生玉米饲草等种植、并助力养殖技术,将技术带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以及非洲国家,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其三,针对生物多样性,全世界测序完成的高等动植物基因组有8000多个,华大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差不多完成了其中一半,我们也致力于将绝大部分数据公开共享。

在我看来,出海输出的关键就是标准、质量、技术、培训、教育等一系列软实力,这些既能带动当地就业,亦能促进当地税收和产业升级,而非简单地将工厂建到某一个地方进行单纯的产能输出。

时代财经:基因测序技术已经经历多次迭代,在技术升级迭代过程中遇到哪些技术瓶颈?

尹烨:所谓难题,在于我们从未研究过某一类的技术,一旦开始研究,迭代不是难题。不过,我们也要注意两点,其一,要与全世界最聪明的人交流,新的想法是关键;其二,要与所有跨界领域生态链的人建立联系,比如我们与长春光机所合作,他们帮我们解决测序仪的镜头。过往,我们以进口镜头为主,但其价格昂贵,参数也不都符合要求,因此我们就在国内寻找替代品,寻找后才发现,有很多东西国内都可以做,只是我们相互没有发现对方。

从科学到科普,让基因检测人人可及

时代财经:华大以“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立身,您觉得华大距离实现这个目标还有多远?未来,华大基因在基因检测技术上有哪些重点发展方向?

尹烨:以无创产前基因检测项目为例,该项目在全世界已经覆盖1945万人。有着8000万人口、相当于德国人口规模的河北省通过连续7年的公共卫生筛查基本告别了唐氏综合征。在基因测序领域,中国已在时间、质量、成本等多方面超过美国。在硬核创新这条路上,中国已经走得很快、很好。

过往我们讨论更多的是出生缺陷,接下来我们将更聚焦肿瘤、心血管、传感染疾病的防控。像肿瘤这一领域,没有突然发生的癌症,只有突然被发现的癌症。癌症是有过程的,今天有免疫治疗、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但防大于治,这并非是治不起的问题,而是生存质量的考量。例如,宫颈癌在发达国家基本没有了,而在中国发病率是十万分之一。这背后的逻辑是疫苗普及以及定期HPV检测筛查疾病。99%的宫颈癌都是被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长期反复感染,最后癌变,现在宫颈癌筛查检测方便,发现得早,大家自然会更加注意。

所有活着的东西某种程度上都与基因相关,当我们对每一个人的基因蛋白代谢等综合指标了解得更透彻,意味着我们越有可能针对一个人、一个群体建立数据库,对未来制药、大健康产业、公共卫生等将有重要的影响。

时代财经:华大从科学到迈向科普,您如何理解科普的重要性?

尹烨:任何一个先进的行业,没有科普是不行的,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需要两翼齐飞。闷头做事、做产业、发文章只是一方面,科普则是另一个方面,将“阳春白雪”讲得更加接地气,让公众理解基因。实际上,科普的难度某种程度超过科研,科研可能自己懂就行,而科普需要更多的人懂。这些年科学家下场做科普的很多,但最终长期坚持下来少之又少。今天我们自媒体平台的科普良莠不齐,因此我们需要有更多的真正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躬身入局做科普,将公众不懂的问题、错误理解,甚至被蒙在鼓里的问题解释清楚。

从我个人而言,全平台我的粉丝超过千万,有人批评,亦有人赞扬,但重要的是科普带来了什么,尤其是给青少年科普,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增加一分,做这件事就值得。于科技而言,更提供了普惠性。比如疫苗到底该打不打,哪些可以打,哪些需要谨慎,人们出生之后必须要接种哪些疫苗,非黑即白并不准确,重要的是知道前因后果,知道依据。

时代财经:如何看待深圳乃至中国近些年基因科学领域的发展?未来又如何继续为人类健康服务?

尹烨:今年6月,哈佛建立了高端智库,分析了未来各产业不同国家的排名,其中,生物技术在各国之间差距最小。在综合实力方面,今天中国的生物技术已远远将欧盟、日本甩在后面。在基因方面,我们的基因测序技术亦是引领全球的,美国同样的技术价格是我们的3~5倍,包括基因测序、基因编辑、基因合成,以及基因药物等,中国在各领域追赶世界的步伐都非常迅速。

在基因领域,我们对这个领域很有信心,人类继续发展,除了人工智能就是生物智能了,生物不是简单的人工智能就能想清楚,它非常复杂,且聪明。发展迅速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不仅是有钱人可以用,而是人人都能用得起,这样才能造福人类。卖设备不是重点,而是教育人的认知,讲求普惠性,让人们理解使用的价值以及有用之处。

时代财经:作为深圳的城市名片之一,华大未来如何与深圳的产业同频共振?

尹烨:当下,深圳强劲的产业之间都可以结合,比如医疗器械、诊断影像、基因信息等可以打造一个多组群的生命大数据模型,加之深圳的强大的互联网支持,以AI赋能生物技术,进入新的迭代阶段。从粤港澳大湾区角度,这里天然对外开放,高校、医院、研究所集聚,亦有区位优势等,形成了一个超大规模的城市集群。从蛇口第一声炮响至今已经过去45年,大潮涌向了珠江,这是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这里是支持企业,亦是支持开放的地方,而我们作为深圳的企业之一,将与深圳一同迈向下一步。

(文章来源:时代财经)

文章来源:时代财经
原标题:专访华大集团CEO尹烨:从0到8000万,用“深圳速度”绘制生命全景地图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点阅读
事关全国碳市场建设 中办、国办公布重磅文件
事关全国碳市场建设 中办、国办公布重磅文件
新华社 2613评论
沪指涨1.5%、创业板指涨3% 成交额史上第二次突破三万亿
沪指涨1.5%、创业板指涨3% 成交额史上第二次突破三万亿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3162评论
上海今发楼市“沪六条”调整限购:外环外符合条件不限套数 单身买房视同家庭
上海今发楼市“沪六条”调整限购:外环外符合条件不限套数 单身买房视同家庭
上观新闻 1074评论
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主持召开座谈会 听取“十五五”时期扩内需稳就业意见建议
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主持召开座谈会 听取“十五五”时期扩内需稳就业意见建议
国家发展改革委 77评论
打开东方财富APP查看更多内容
24小时点击排行
北证50:聚焦专精特新,小票“财富快车”已发车!
操作丨双创大幅跳水,出货了?别心急!行情还在!继续进攻!
操作:牛归速回!等不及了,恒生科技大胆追加,右侧大动作发车!
中科院走出来的这位1500亿身家富豪,等待他的将是泡沫还是狂欢?
经纬辉开的运行结构分析,与后期展望!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写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