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逐日之战”,“人造太阳”商业化提速

21世纪经济报道 08-08 20:47

素有“人造太阳”之称的聚变能源,正在从短期概念炒作步入长期产业投资的新阶段。

2025年7月22日,沪上某会场,“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大会”(下称中国聚变公司)顺利召开。由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核集团)牵头,多家国内能源巨头和产业资本机构战略入股的中国聚变公司,以作为推进我国聚变工程化、商业化的创新主体之姿正式亮相。

增资超百亿的中国聚变公司的成立,是我国推动核聚变商业化进程的里程碑。而在此之前,作为我国“未来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核聚变已经被写入工信部等七部门发布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中,从顶层政策设计上,赋予了聚变能源重要的战略地位。

事实上,一场全球范围的“逐日之战”已经打响。从欧美到日韩,各国相继出台聚变能源的国家级战略,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整合研发、资本等各类资源,全力推进核聚变产业培育。

眼下,有关聚变能源的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发展,已经超越能源战备的意义。这颗“人造太阳”何时成真,直接关乎未来的国家安全和经济繁荣。

全球聚变产业迈入关键十年

过去五年以来,全球聚变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

根据聚变工业协会(FIA)今年7月发布的《2025年全球聚变行业报告》(下称《报告》),全球聚变行业总投资额截至目前已经达到97.66亿美元,较2021年增长超过414%。

接近98亿美元的全球总投资金额,距离百亿美元规模,也只是一步之遥。“投资总额的增长,是聚变产业投资者信心增强、技术进步以及供应链日趋成熟的信号。”《报告》指出,尽管过去半个世纪的绝大多数时间并非科技领域的投资佳年,但聚变行业却因其有能源安全、无限且清洁的特性极具吸引力,投资逆势上扬。

可控核聚变技术路线主要分为磁约束聚变、惯性约束聚变。其中,磁约束聚变被业内普遍认为是最有可能率先实验成功的核聚变发电技术途径,其主攻方向是托卡马克装置,例如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中国环流三号”、“东方超环”(EAST)。《报告》的调研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在受访的53家公司中,其中25家公司采用磁约束聚变路线,占比达到49%。而在燃料选择方面,36家公司使用氘氚方案,占比约68%,使用氢硼方案的公司数量占比排在第二位。

目前,聚变能源的竞争窗口期正在缩短。今年以来,国内外的核聚变装置或产业化都有了新的进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今年我国核聚变产业化进程呈现出重大科研突破和核心工程推进的“双轮驱动”式前行。这其中,我国三大核聚变装置均获阶段性成果——2025年1月,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东方超环”(EAST)实现了1亿摄氏度高温下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1066秒,刷新稳态运行时长纪录,标志着我国在等离子体长时间约束技术领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为聚变堆稳态运行提供了关键验证;2025年3月,中核集团新一代托卡马克装置“中国环流三号”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电子温度1.6亿℃的“双亿度”运行,综合参数达国际先进水平,正式进入聚变燃烧实验阶段;2025年5月,安徽合肥首个采用全超导托卡马克技术路线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正式进入总装阶段,较计划提前了两个月,该装置将在2027年完成建设并首次演示聚变发电,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建成的紧凑型聚变装置,从而推动我国核聚变从实验室研究向工程应用的跨越。

我国民营企业的核聚变探索也有所突破。2025年4月,新奥“玄龙-50U”球形环氢硼聚变装置实验实现高温高密度百万安培(兆安)等离子体电流,这是目前国际上首次实现百万安培氢硼等离子体放电,标志着新奥“玄龙-50U”装置跻身国际球形环先进行列,迈出氢硼聚变商用化的重要一步。

而在国际上,核聚变产业化也在加速。

2025年4月,全球合作的重大科学工程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宣布,全球规模最大、功率最强的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所有组件制造完成。

2025年6月,美国科技巨头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与核聚变初创企业联邦聚变系统公司(CFS)达成协议,宣布购买后者位于弗吉尼亚州的ARC示范项目200兆瓦清洁电力,这意味着核聚变能源首次实现商业化电力采购。

2025年7月,美国商业可控核聚变公司Helion Energy在官网公布,其首座可控核聚变发电厂“猎户座”(Orion)已启动场地施工工作,可控核聚变电力接入电网的进程迈出重要一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随着资本的持续涌入、技术工程的不断进步,业内对于核聚变商业化的时间点逐渐清晰。

“我相信,最迟到2030年,一定能让第一盏‘核聚变灯’在中国点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李建刚在今年的一场核聚变活动中表示。

2030年已成为业内公认的核聚变商业化关键期。根据前述《报告》调研,35家聚变公司预计在2030年至2035年开始运营具有净能量增益的商业示范电站,28家公司则预计将在2030年至 2035年实现并网。

这表明,全球范围内的聚变产业正在迈入关键十年。

产业资本积极点亮“人造太阳”

中国核聚变产业化的背后,正在形成一个“国家战略资本+地方产业资本+民营创新资本”共驱的结构。

近期备受关注的事件莫过于中国聚变公司的成立。该公司已经被业内赋予推动核聚变发展的“国家队”标签,其股东阵容可谓十分亮眼。

公开资料显示,中核集团、中国核电(601985.SH)、昆仑资本、上海聚变、国绿基金、浙能电力(600023.SH)及四川聚变以1.0019元/注册资本的价格共同向聚变公司投资,认购中国聚变公司新增注册资本114.69亿元。

不过,该公司尚处于前期投资阶段——截至2025年6月30日,聚变公司资产总额为53.69亿元,所有者权益为53.67亿元,2025年上半年无营业收入,净利润为-4325.89万元(未经审计)。

根据中国核电发布的公告,牵头成立中国聚变公司,体现该集团响应国家未来产业战略发展要求,落实核能“三步走”战略,进一步巩固中央企业在我国聚变产业的核心主导地位,前瞻性布局核聚变能源领域,为未来聚变堆商业化应用打下基础。

浙能电力也通过公告表示,投资中国聚变公司是其为前瞻性布局核聚变能源领域,在能源转型过程中保持竞争力的所为。

另一方面,地方产业资本也相当活跃。在安徽合肥,主导建设BEST项目的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获得了地方资本和产业投资的介入。该公司主要任务是开展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装置)建设,目标是率先实现点火,然后实现自身长时间的燃烧能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作为战略投资方的皖能电力(000543.SZ)今年7月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披露,聚变新能(安徽)已经于2024年6月完成增资扩股。此次增资扩股前,聚变新能(安徽)资本规模为50亿元,由皖能资本、皖能电力、合肥产投、蔚来汽车等参与,而2024年6月增资扩股后,其引入了新股东,资本规模达到145亿元。

正当产业资本积极贡献力量之时,核聚变供应链的逐渐成熟,也成为点亮“人造太阳”重要动力。

对此,华西证券认为,国内外聚变能源迎来发展窗口期。后续随着国内外主要聚变装置落地加速,技术领先、有供应核心部件及材料积累企业将会率先进入行业视野。

当前我国的可控核聚变产业链正在加速形成,据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官网的招中标已披露信息统计,今年3月以来项目招标明显加速。

与此同时,多家A股上市公司通过公告等方式宣布进入供应链圈层。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安泰科技(000969.SZ)、西部超导(688122.SH)、许继电气(000400.SZ)、广大特材(688186.SZ)已经贴上“核聚变概念股”的标签。这其中,安泰科技表示,作为中游设备供应商,其已成功交付多个大型项目,如EAST、CFETR、ITER等,并在2024年成功中标CRAFT(夸父)偏滤器项目,2025年中标EAST上偏滤器改造合同;广大特材近期则称,在可控核聚变方面,公司主要供应核聚变超导线圈铠甲用材料并已实现批量化供应;同时公司中标BEST线盒机加工项目,目前正在实施过程中。

从产业链角度上看,核聚变从技术验证期到工程化落地期,必将引发资本市场对上游材料、设备环节的关注。西部证券便指出:“尽管商业化(实现净能量产出)还需要一定时间,但核聚变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优先事项,未来反应堆建设、试验需求也会催生产业链各环节的大量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可控核聚变、AI、高温超导产业发展共振,正在形成本轮可控核聚变的产业化加速发展的又一特征。

“一方面,AI既是可控核聚变的需求引擎,也是技术突破的加速器;另一方面,高温超导的规模化降本和可控核聚变装置工程可行性和经济性突破相互成就。”华泰证券刘俊团队预计,未来几年全球每年有约2到3个核聚变装置建设投产,行业加速从0到1,产业链招标和订单有望持续催化。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打响“逐日之战”,“人造太阳”商业化提速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点阅读
周末要闻汇总:证监会将继续严把发行上市入口关 不会出现大规模扩容
周末要闻汇总:证监会将继续严把发行上市入口关 不会出现大规模扩容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236评论
周末沸腾!机器人“全明星阵容”大聚会 百家上市公司参展 王兴兴:上市是宇树的高考
周末沸腾!机器人“全明星阵容”大聚会 百家上市公司参展 王兴兴:上市是宇树的高考
证券时报网 799评论
玉渊谭天:美国如何给芯片安“后门”
玉渊谭天:美国如何给芯片安“后门”
玉渊谭天 612评论
周末重磅!超级赛道迎利好 河南真金白银培育“AI生态森林”
周末重磅!超级赛道迎利好 河南真金白银培育“AI生态森林”
证券时报 686评论
打开东方财富APP查看更多内容
24小时点击排行
周末两大事件 热点或将切换
商业航天
周末利空,消费确实不行,23个消费龙头中报暴雷,19个陷入亏损
白龙索七均,气势好磅礴:华控赛格的运行结构分析,与后期展望
净赚超4.8亿!完美世界,“翻身”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写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