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同仁堂增长困境待破

经济参考报 07-23 02:06


近日,同仁堂集团旗下医养公司——北京同仁堂医养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同仁堂医养”)再次递表港交所,冲刺主板IPO,若此次上市成功,将成为继同仁堂、同仁堂科技同仁堂国药之后,同仁堂集团的第四家上市公司。

不过,记者注意到,同仁堂集团近来依赖收购扩张的业绩增长模式,却引发业内热议。

同仁堂医养再闯港交所

近日,据港交所披露,同仁堂医养再次递表冲刺IPO,这已是同仁堂医养近年来第三次递表。2022年至2024年度,同仁堂医养实现收入分别约为9.11亿元、11.53亿元、11.75亿元;同期,年内利润分别为-923.3万元、4263.4万元、4619.7万元。

据悉,同仁堂医养成立于2015年,是同仁堂集团的医疗服务子公司。招股书显示,目前同仁堂医养有12家自有线下医疗机构、1家互联网医院以及10家线下管理医疗机构。

值得一提的是,同仁堂医养实现业绩增长、得以扭亏为盈,主要源于收购扩张。同仁堂医养在招股书中明确表示,“我们将收购视为扩大业务规模及扩大地理覆盖范围的关键策略。”

其中,同仁堂医养于2022年收购了三溪堂保健院及三溪堂国药馆。2022年、2023年及2024年,三溪堂保健院及三溪堂国药馆产生的毛利分别0.64亿元、0.97亿元及0.92亿元,分别占同年毛利总额的44.8%、44.6%及41.3%。

2024年,同仁堂医养又收购了上海承志堂70%的股权及上海中和堂60%的股权。由于收购后合并了上海承志堂和上海中和堂,同仁堂医养2025年前4个月医疗服务产生的收入较2024年同期增长超过3%。

同仁堂医养在招股书中也对相关风险进行了提示,称由于收购扩张,公司的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可能出现减值亏损,将对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商誉减值还可能因其对财务比率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及各类融资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截至2022年、2023年及2024年12月31日,同仁堂康养分别录得商誉1.873亿元、1.612亿元及2.634亿元。其中,由于收购上海承志堂、粹和药店及上海中和堂,同仁堂医养的商誉账面值由2023年年底的1.612亿元,增长至2024年年底的2.634亿元,增加了63.4%。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收购事项获得银行信用融资,同仁堂医养已将三溪堂保健院43.74%的股权、三溪堂国药馆43.75%的股权,持有的上海承志堂70%股权质押予银行。截至2025年4月30日,有关银行借款的未偿还结余总额为1.416亿元。

同仁堂医养表示,未来,将继续寻求收购线下医疗机构的机会,主要目标是中医专科或具备中医医疗服务能力的营利性医院、门诊部和诊所。招股书透露,同仁堂医养计划在2029年底前收购5家营利性医疗机构,将战略重点集中在北京、天津、长三角、四川、重庆、广东等经济活跃的区域。

虽然同仁堂医养一直践行收购扩张战略,但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4年医疗服务总收入计,同仁堂医养在中国非公立中医院医疗服务行业占据的市场份额仅为0.2%。

业内人士称,收购医养资产短期内可通过并表“美化”报表,但长期来看,将考验同仁堂的整合能力,若仅为财务运作而缺乏战略协同,反而会分散资源。

资本扩张与品牌初心如何平衡

若同仁堂医养此次上市成功,将成为同仁堂集团第四家上市公司,此前同仁堂、同仁堂科技同仁堂国药已先后上市。

同仁堂品牌创始于1669年,至今已跨越三百五十余载春秋。“同修仁德,济世养生”是同仁堂创立的初心,“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但愿世间人无病,哪怕架上药生尘”,是同仁堂流传至今的古训。

业内人士称,“同仁堂的资本扩张是一把双刃剑,若不能有效管控成本、强化品牌信任,可能陷入‘规模不经济’的困境。如何在传统底蕴与现代资本运作间找到平衡,将是其未来成败的关键。”

业绩方面,由于中药材价格上涨导致成本高企,同仁堂、同仁堂科技同仁堂国药均出现增收不增利的问题。

2024年,同仁堂新增门店250家,实现营业收入185.97亿元,同比增长4.1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却同比下降8.54%,至15.26亿元。经营现金流罕见大幅下降59.29%,至7.61亿元。由于中药材价格上涨使产品成本增加,导致营业成本同比增长10.70%。

近两年来,同仁堂科技虽然营收有所增长,但净利润也出现下滑,业绩承压。2023年,实现收入67.7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04%;实现净利润9.92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0.93%。2024年,实现收入72.6亿元,同比增长7.18%;实现净利润8.87亿元,同比下降10.62%。

2024年,同仁堂国药实现收入16.12亿港元,同比增长5.7%;实现净利润5.29亿港元,同比下降10.4%。

除业绩承压外,同仁堂还被曝出质量问题。早在2018年,顶着百年老字号以及众多国家奖项光环的同仁堂就曾被曝回收过期蜂蜜,引发舆论哗然,市场监管总局撤回其“中国质量奖”称号。此后,同仁堂还曾因多批次中药材质量问题被通报。

值得一提的是,同仁堂近年来频繁跨界,涉足药妆、保健品、咖啡等领域,但多数项目未能形成稳定盈利。

研发投入不足或影响未来利润增长

长期以来,同仁堂的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仅有2%左右,远低于日本汉方药企业10%至20%的水平。相比之下,其竞争对手如片仔癀云南白药等均通过创新产品实现了增长,而同仁堂仍依赖传统中成药销售。

研发支出方面,2024年同仁堂研发费用2.69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72%。公司包括计入研发费用科目的支出及其他与科研相关的投入共4.09亿元,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2.2%。

根据同仁堂2024年年报,公司拥有800余个药品品规,常年生产的品规超过400种,科研工作主要围绕新产品的研发、已上市产品的二次开发、工艺质量标准问题攻关等方面开展研究。2024年,科研投入的重点聚焦于工业生产领域,因此总体比重略显偏低。

2024年,同仁堂科技不包括员工福利开支、折旧及摊销费用的研究开发支出由2023年1.18亿元降为8482.3万元,占净资产比例由2023年的1.22%降为0.83%,占收入比例也由2023年的1.74%降为1.17%。

2024年,同仁堂国药研发费用为912.8万港元,相比于2023年的1220.8万港元,进一步缩水。

业内人士认为,2024年同仁堂系上市公司虽然营收亮眼,但利润出现下滑,且研发投入缩水,创新力仍是短板,或影响未来利润的持续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同仁堂内部高管频繁变更。

同仁堂方面,6月4日,张朝华离任总经理职务,温凯婷离任公司董事、总会计师职务,陈加富被聘为总经理。7月8日,张春友辞去常务副总经理职务。

同仁堂科技方面,6月4日,邸淑兵辞任公司董事长、提名委员会主席及战略与规划委员会主席、香港联交所证券上市规则第3.05条项下本公司授权代表,陈加富辞任公司总经理,冯智梅辞任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决议选举张毅担任公司董事长,张春友为总经理,温凯婷为公司总会计师。

同仁堂国药方面,由于工作安排变更,陈飞于5月12日辞任公司执行董事、常务副总经理及授权代表。同时,乐拯被委任为公司执行董事及董事会副主席,严晗被委任为公司执行董事及授权代表。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原标题:“老字号”同仁堂增长困境待破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点阅读
全线飙升!重磅“驱动”突袭!人工智能相关热度升温!
全线飙升!重磅“驱动”突袭!人工智能相关热度升温!
券商中国 26评论
A股三大指数小幅下跌 医疗器械板块涨幅居前
A股三大指数小幅下跌 医疗器械板块涨幅居前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116评论
重磅消息 龙头创历史新高 人形机器人新细分领域火了 概念股稀缺(附名单)
重磅消息 龙头创历史新高 人形机器人新细分领域火了 概念股稀缺(附名单)
证券时报网 293评论
顺周期暴涨!四部委出手“反内卷”
顺周期暴涨!四部委出手“反内卷”
中国基金报 585评论
打开东方财富APP查看更多内容
24小时点击排行
科技利好堆积 历史罕见 晚间四大消息
A股正处于牛市的起点上!
低位补涨将全面开启!
由于三浪行情太容易判断,所以最近停更一段。2025.7.24
第一创业的走势简评!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写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