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AWS大中华区总裁储瑞松:Agentic AI在爆发前夜

21世纪经济报道 07-22 18:04

“一年前,我说我们站在机器智能爆发的前夜,当时还有很多人问:‘真的会爆发吗?’但今天,不再有人质疑。”近日,亚马逊全球副总裁、亚马逊云科技大中华区总裁储瑞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时笑言。

“而现在,我们正站在Agentic AI爆发的前夜。我相信再过一年,也不会有人再问:Agentic AI会不会爆发?”储瑞松说道。

所谓“Agentic AI”,即具备感知、推理、决策与执行能力的“智能代理系统”,正在成为全球科技巨头下一阶段重点押注的方向。

大模型明星中,OpenAI在近日推出了面向 Pro/Plus/Team 用户的 ChatGPT Agent,马斯克的 xAI 推出了 Grok 4,强调“多智能体协同、原生联网、超大上下文”能力。

在云厂商侧,在刚刚落幕的AWS纽约峰会上,亚马逊云科技(AWS)一口气发布了多项面向企业部署Agentic AI的关键产品和服务,包括面向智能体落地的核心平台 Amazon Bedrock AgentCore,集成工具生态的AI Agents Marketplace,以及支持向量检索的Amazon S3 Vectors等,建立起了“智能体即服务”(Agent-as-a-Service)的基础设施。

相比于其他云厂商,AWS的这一策略更偏重于部署与实用。Agentic AI时代,各式各样的Agent为云服务中的“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Service)注入新内核 。

Gartner预测,到2028年,通过代理型AI自主作出的日常工作决策比例将从2024年的0%提高至15%以上,包含代理型AI的企业软件应用比例将从2024年的不足1%提高至33%。

而对于身处大中华区最前线的储瑞松来说,他看得更具体。目前,很多企业已在开发、客服、数据处理等环节开始试水Agentic AI,企业的落地节奏正在迅速拉开差距。

在他看来,Agentic AI火爆的背后,已经集齐了“大模型推理能力”“标准协议支撑”“低幻觉高效率运行”“多智能体协同”等技术要素。例如最新一代MCP协议(Model Context Protocol)正逐步成为Agent访问企业数据与调用API的“USB接口”,使智能体真正具备“手脚”。

这也为云厂商带来新空间。传统印象中,云厂商为AI提供的是“底层算力”——GPU资源、训练框架、存储服务。但随着Agentic AI的兴起,这种角色正在向上游延伸。从巨头AWS、微软Azure、谷歌Cloud,到国内的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云厂商正在“从算力服务商变为智能服务商”,从底层基础设施扩展为AI Agent的新阵地和应用入口。

未来AI Agent平台的竞争,不再只是“模型谁强”,更在于谁能让这些Agent真正跑起来,并在真实世界中“做成事”。

爆发前夜

《21世纪》:Agentic AI爆发在即的判断,是基于哪些趋势总结而来?

储瑞松:首先,是因为技术各方面的关键要素已经汇聚在一起,使得Agentic AI成为可能。其次,在一些具体行业和场景中,已经有先进企业开始落地应用,并取得了实际效果。

第三,在全社会的维度,对AI能力的质疑已经大大减少,企业都在考虑怎么把AI真正用起来。

第四,推理成本的下降。根据斯坦福的报告,过去两年推理成本下降了280倍,每百万token的成本大幅度下降,机器的智力变得负担得起。

同时,大模型幻觉率也大幅下降,过去一年当中幻觉率降低50%,最领先大模型的幻觉率低于1%,加入企业的知识库,用RAG的方式,幻觉率在1%的基础上又降70%,只有0.3%。某些场景下0.3%已可以接受,但在金融、医疗等强监管行业还是不行。

为了解决幻觉问题,Amazon Bedrock的Guardrails中引入了一个“独门秘籍”,叫Automated Reasoning Checks。它用数理逻辑的方法去判断这个结果是不是跟已知的事实不相符,如果不相符就是幻觉,就把它拒绝掉,保证业务不会受影响。

《21世纪》:能否具体谈谈AI技术层面的关键进展?

储瑞松:展开一点讲,Agentic AI爆发的多个技术要素都已经具备。首先是大模型的能力。大模型是AI的大脑,现在无论是海外领先大模型,还是国内的头部模型,都已经具备很强的“思考”能力。智能体能根据收到的指令进行规划,把任务一步步拆解,每一步执行完后还能进行反思,如果发现结果不符合预期,还能自动调整。

其次,但光有“大脑”不够,还需要“手脚”。现在出现了一些支持智能体的协议,尤其是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类似于USB这样的通用接口协议。通过MCP,智能体可以访问企业已有的数据,也能调用其他API。

再者,企业如果有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比如说数据已经经过一些初步的治理,应用系统已经有API,智能体就有数据可以访问,有API可以调用。所有这些集合在一起,让Agentic AI的应用爆发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技术方面的准备。

此外,之前要开发一个多智能体协同的应用,虽然有一些SDK,但用起来比较麻烦,但现在像亚马逊Strands Agents SDK,让开发一个多智能体协同的应用变得非常简单,大幅度提升效率。

我们一个合作伙伴之前做了一个AI应用,做多智能体协同这部分是3000行代码,现在只要20多行代码就可以实现。所以现在一个企业要去实现多智能体协同智能体AI应用,技术的门槛已经比较低了。

《21世纪》:目前哪些行业的AI应用进展特别快?

储瑞松:AI编程非常典型,之前程序员要敲代码,现在用先进的AI编程工具,比如亚马逊Amazon Q Developer,很多时候编程工作是通过自然语言,英语或者中文实现。现在我们很好地支持中文,只要中文描述清楚,从生成需求文档、产品加工设计,到代码实现,再到自动化测试和部署,基本可以自动完成。

实际上,很多先进公司的开发团队内部都在用AI来做软件开发。它不是说30%、50%的提高生产效率,而是成倍地提高生产效率,这就是智能体在软件开发领域里面的应用。我们已经看到先进的企业不是做试点,而是已经在落地。

软件开发之前被认为是高智力的工作,而现在,如果有相应的数据和API,把整个过程逻辑梳理清楚,就可以通过智能体的方式去实现。

如何落地?

《21世纪》:随着Agentic AI的应用越来越多,企业在落地过程中是否还有成本的顾虑?

储瑞松:我认为可以把企业分为两类,一类是Speed 1,一类是Speed 2。

Speed 1的企业已经意识到Agentic AI的爆发几乎不可避免,正在主动拥抱AI,力求最大化释放AI带来的价值。如果认真算一笔账,用Agentic AI的方式来做,与传统方式相比,整体的价值创造更大,成本也未必更高。因此,它们在加速创新,全速前进。

但也有很多企业还在犹豫,甚至有的干脆“捂住眼睛和耳朵”,不准用AI。

关键在于管理层的决策和认知,企业的顶层要意识到AI这件事情不只是技术部门、IT部门去做POC试点,最高管理层要意识到,未来会是人跟Agentic AI数字员工协同工作,这是企业管理者需要关注的点。

有的企业在顶层设计上就坚决拥抱,它就可能快速获得业务价值的创造;有的企业动作会慢很多,竞争力就会逐渐变弱。

《21世纪》:整体的趋势看,大家更加积极拥抱了?像AI一体机今年热销。

储瑞松:是的,越来越多。特别是DeepSeek之后,企业的高层会考虑,现在技术这么厉害,我们能用AI做点什么,但也有很多企业没有准备好。其中,有些企业买了AI一体机,DeepSeek模型也部署了,但是具体能做什么、能给企业带来哪些真实价值?却不是很明确。

未来,很多企业需要考虑的,不是选择哪家的模型,或者到底要买多少卡。真正要考虑的是,怎么样用云服务商提供的能力,包括算力层面、大模型的选择、智能体开发的SDK、多智能体协同的参考架构实践指南等等。关键还是在于,怎么样在具体的应用场景里面,能够把应用落地,带来价值,做好组织内部的变革管理。

《21世纪》:这点特别重要,怎么能够在企业工作流中真正应用生成式AI?

储瑞松:打个比方,软件开发领域,之前有一种敏捷开发的方式,由一个产品经理对接业务方搞清楚产品需求。他会对应一个Scrum团队,团队有很多开发者、测试工程师、UI设计师,可能需要十几个人,这是之前的方式。

现在,我跟一些比较领先的,特别是初创类企业聊,他们觉得未来可能是一对一,一个产品经理对一个能够很懂技术又很懂AI的人,这个人会指挥AI开发者做具体的开发工作,未来的趋势是向这个方向演进。

有人会担心,原来十个人的开发团队未来做什么,有可能变成,原来是一个开发团队未来变成十个开发团队,每个人带个若干个AI员工,可以成倍提高整个企业的效率。

《21世纪》:从云厂商的视角看,如何预测接下来AI应用的走势?

储瑞松:你看技术采用曲线(technology adoption curve),一开始有一些特别早期的技术热爱者,然后是早期采用者(early adopters),是真正把新的技术能够用在具体的业务场景当中,提前获益;然后是后期大众(Late majority);还有一些晚期采用者(later adopters),永远会有这样的分布。花若干年的时间,一个新的技术会扩散。

现在可能有些企业不知道AI到底可以给企业做什么,只是一个观望怀疑的态度;有些企业,已经把它一半以上的甚至更多的研发让AI来完成,有一家初创公司,新的代码90%都是AI生成的。这意味着,这些公司用同样的资源投入,价值创造效率会高很多,如果应用Agentic AI先人一步,有可能会变成持续领先。

我们在中国有近万家(这个数字还在增加)客户,不管是中国企业出海、外国企业进中国,还是中国本土企业用亚马逊云科技做创新,服务好他们,让他们进行价值创造,这是我们想要做的事情。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专访AWS大中华区总裁储瑞松:Agentic AI在爆发前夜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点阅读
全线飙升!重磅“驱动”突袭!人工智能相关热度升温!
全线飙升!重磅“驱动”突袭!人工智能相关热度升温!
券商中国 58评论
A股三大指数小幅下跌 医疗器械板块涨幅居前
A股三大指数小幅下跌 医疗器械板块涨幅居前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138评论
重磅消息 龙头创历史新高 人形机器人新细分领域火了 概念股稀缺(附名单)
重磅消息 龙头创历史新高 人形机器人新细分领域火了 概念股稀缺(附名单)
证券时报网 294评论
顺周期暴涨!四部委出手“反内卷”
顺周期暴涨!四部委出手“反内卷”
中国基金报 587评论
打开东方财富APP查看更多内容
24小时点击排行
科技利好堆积 历史罕见 晚间四大消息
A股正处于牛市的起点上!
低位补涨将全面开启!
由于三浪行情太容易判断,所以最近停更一段。2025.7.24
第一创业的走势简评!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写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