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出创新“加速度”——从科创板六年看资本市场助力“硬科技”进阶

新华社 07-21 18:04
权威精选

7月22日,科创板将迎来六岁生日。六年来,这个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不断开花结果。从芯片国产化到新能源出海,从生物医药突破到AI赋能千行百业,科创板企业以年均超10%的研发投入占比,跑出了科技创新的“中国加速度”。

科创板企业“硬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7月3日,两家科创板创新药企业传来重大突破——

百利天恒自主研发的新药伦康依隆妥单抗完成了治疗鼻咽癌Ⅲ期临床试验;迪哲医药新药舒沃哲的上市申请正式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

技术人员在位于成都的百利天恒创新药实验室内工作(2024年4月29日摄)。新华社发(邹欣摄)

这两项突破,既是科创板“硬科技”实力的印证,也是科创板不断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突出体现。

自2019年7月22日开市以来,科创板支持和服务科创企业的能力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走进位于上海的中微公司展厅,一排排发明专利证书展现了这家科创板企业的研发实绩。

这是位于上海的中微公司临港基地科技展厅(2025年3月21日摄)。新华社发(周林彦摄)

“截至今年3月底,公司已累计申请专利2941项,其中八成以上是发明专利。”中微公司董事长尹志尧说,近年来,公司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新产品研发周期显著加快,只需两年或更短时间就可开发一款新产品。

在科创板,中微公司这样的企业并非个例。2024年,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达到1681亿元,是2024年板块归母净利润合计的三倍多。同时,科创板研发人员约24万人,占员工总数的近三成。

随着创新要素持续投入,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愈益显著——

三成科创板公司的产品或在研项目在行业内具有首创性,超八成公司核心产品瞄准进口替代及自主可控;

35家公司在细分行业或单项产品上排名全球第一,124家排名全国第一;

138家次(81家)公司牵头或参与的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等重大奖项;

累计形成发明专利超12万项,平均每家公司拥有发明专利数量达到216项;

…………

“科创板为科创企业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包容、高效的资本市场环境。”海光信息总经理沙超群说,除了是企业融资的重要平台,科创板还通过政策创新、市场认可和产业协同,帮助企业实现长期高质量发展。

如今,科创板新质生产力集群逐步发展壮大。

上海证券交易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科创板,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公司占比超八成。同时,一批上市公司正持续推动前沿技术发展和产业变革,面向人工智能、基因技术、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加快布局。

制度“试验田”助力科创企业成长

“科技创新是不可预期的。”在上交所有关负责人看来,我国科创企业要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需要更强的包容性适应性,促进资本的长期陪伴、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深化科创板改革,就是要使科创板和注册制效应不断放大。

以丰富灵活的资本工具不断赋能科创企业做优做强——自设立之初,科创板就承担起改革“试验田”的使命。

2021年12月,百济神州以一次性募集资金211亿元,创造科创板开板以来生物医药企业募资额的最高纪录。

技术人员在位于江苏苏州的百济神州苏州多功能产业化基地内展示产品(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曹梦琦摄)

科创板的上市机制和包容性政策,使百济神州及一批产业链企业得以高效融资,为后续加速技术研发和产能扩张储备了充裕资金。公司自主研发的抗肿瘤药物泽布替尼目前已在全球75个市场获批,成为中国创新药“出海”的生动写照。

通过科创板,众多优质科创企业敲开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大门。目前,589家科创板上市公司IPO和再融资募集资金合计超1.1万亿元。科创板已成为“硬科技”企业的上市融资“首选地”。

人才是科创企业保持创新力和生产力的关键。

作为我国领先的测试设备研发制造商,华兴源创的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约40%。在华兴源创董事长陈文源看来,高端技术人才是科创行业的稀缺资源

这是位于苏州的华兴源创公司总部一研发车间(2025年3月18日摄)。新华社发(方伟摄)

2019年上市后,华兴源创通过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持续加大对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力度。“科创板的股权激励机制有效帮助企业留住核心人才,促进企业长远发展。”陈文源说。

开市六年间,从发行、上市、交易、退市、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基础性制度,再到股权激励创设第二类限制性股票,股份减持创设询价转让制度,一系列制度创新相继在科创板落地、生长,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更多改革提供借鉴。

“科创板的改革探索充分考虑行业特性和企业需求,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加速了产业链整合。”华泰联合证券董事长江禹说,这让资本能够更高效赋能科技攻坚,助力“硬科技”企业不断取得突破。

畅通“科技-产业-资本”良性循环

今年4月,迪哲医药顺利完成定增融资,成为科创板首单适用“轻资产、高研发投入”认定标准完成再融资的未盈利企业。17.96亿元募集资金将用于加速核心产品研发和布局自主研发生产基地。

迪哲医药的14家定增对象名录中,涵盖了保险资管、产业基金、公募基金、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创投机构等多种主体。

技术人员在位于上海的迪哲医药实验室内工作(2023年7月25日摄)。新华社发(尹腾宇摄)

这是一个鲜明的例证:科创板通过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科技创新集聚,畅通“科技-产业-资本”良性循环,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融合。

“科创板带动形成的资源配置生态有助于缓解企业研发资金压力,鼓励企业追求源头创新和核心技术突破。”迪哲医药首席财务官吕洪斌说。

作为资本市场助力科技创新的主阵地,科创板超六成上市公司创始团队为科学家、工程师等科研人才或行业专家,近三成公司实控人兼任核心技术人员,超七成公司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共建实验室等产学研协同机制。

从科技到产业,科创板带动各方资本共筑科创基石。

“对于科创企业项目,以前主要看报表,现在必须同时关注技术的底层内核。”中信建投证券总经理金剑华说,科创板的诞生和发展逐渐改变了投资的传统思路,“小而美”特别是“卡脖子”领域的关键赛道正成为科创投资的重中之重。

相似的改变也发生在投资端。九成科创板公司上市前获得创投机构投资,一级市场投资总额约4500亿元,平均每家获投约9.3亿元……科创板引导“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风气逐渐形成。

“科创板在不断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同时,也通过畅通退出机制,让创投资本更有耐心陪伴企业成长。”浦东科创集团海望资本执行总裁孙加韬说,对于创投机构而言,衡量科创企业研发投入与市场价值关系的财务指标“市研率”,正成为相较营收和利润更重要的投资指标。

科创板改革再出发

6月30日,摩尔线程和沐曦集成两家国产GPU领域的领军企业科创板首发上市申请同获受理。

两家公司的IPO申请受到各方关注,不仅是由于国产自主化浪潮和AI算力爆发为国产GPU构建的巨大市场空间,更因其是科创板设立科创成长层坚定支持优质未盈利企业的生动注解。

7月1日,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企业禾元生物上会并通过,成为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的首批受益者。

参观人员在湖北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厅参观(2025年4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伍志尊摄

此前,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宣布,继续充分发挥科创板示范效应,加力推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

“1+6”中的“1”,指在科创板设立科创成长层,并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6”则是在科创板创新推出6项改革措施,其中包括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适用。

“科创板新一轮改革,将促进资源向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领域集聚,更好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中国资本市场催生一批‘伟大的企业’。同时,在改革过程中,要把投融资平衡、打假防假、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等工作作为重要的环节抓实抓细。”上交所有关负责人说。

尽管科创板已经在改革探索之路上取得诸多成果,但六年只是一个开端。

能否培育出更多世界领先的科创龙头企业,在制度创新的同时如何更好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构建投融资更加均衡的市场格局……来自市场的不同声音,鞭策着这个年轻板块更好发展。

在科创板“1+6”的制度设计中,已有不少积极尝试,如针对性加强科创成长层风险揭示、加强对未盈利企业信息披露要求、压实证券公司责任等。

各方期待,未来的科创板不断提升包容性,汇聚更多社会资本流入“硬科技”企业,成为助推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

(文章来源:新华社)

文章来源:新华社
文章作者:赵晓辉,刘羽佳,潘清
原标题:跑出创新“加速度”——从科创板六年看资本市场助力“硬科技”进阶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点阅读
全线飙升!重磅“驱动”突袭!人工智能相关热度升温!
全线飙升!重磅“驱动”突袭!人工智能相关热度升温!
券商中国
A股三大指数小幅下跌 医疗器械板块涨幅居前
A股三大指数小幅下跌 医疗器械板块涨幅居前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65评论
重磅消息 龙头创历史新高 人形机器人新细分领域火了 概念股稀缺(附名单)
重磅消息 龙头创历史新高 人形机器人新细分领域火了 概念股稀缺(附名单)
证券时报网 282评论
顺周期暴涨!四部委出手“反内卷”
顺周期暴涨!四部委出手“反内卷”
中国基金报 583评论
打开东方财富APP查看更多内容
24小时点击排行
科技利好堆积 历史罕见 晚间四大消息
A股正处于牛市的起点上!
低位补涨将全面开启!
由于三浪行情太容易判断,所以最近停更一段。2025.7.24
第一创业的走势简评!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写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