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经济总量11年连跨6个万亿元大关 新的十年该往哪发展?

时代周报 07-20 21:38

近日,时隔10年,又一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在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方面,会议强调“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当前,城市群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19个城市群承载了全国70%以上的人口、贡献了8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其中,京津冀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城市群,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也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今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十年,如何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7月20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黄淮实验室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5)——区域高质量一体化研究》(下称报告)。

时代周报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该报告探讨了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十五五”时期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的关键举措。

京津冀蓝皮书发布会现场,时代周报李杭/摄

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三地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增强。11年来,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2024年区域地区生产总值为11.5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2.1倍;三地分别为49843.1亿元、18024.3亿元和47526.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分别增长5.2%、5.1%和5.4%,三地增速均超全国。

报告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这十年呈现出很多新的特征,包括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协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三地跨区域产业协同成效显著,产业协作模式日益丰富,交通一体化建设也在持续拓展。

不过,需要关注的是,当前京津冀三地仍存在较大发展差距,区域一体化机制尚未形成,关键领域协同关联度仍有待提升。

基于这些现状,在发布会上众多专家学者指出,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进一步完善交通一体化的运行效率,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实现深度融合。

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不断加速

京津冀地处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包括首都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全省,是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活跃的经济区域。

然而,十多年前的京津冀曾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北京“大城市病”突出,人口过度集聚,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巨大。同时,京津冀区域发展差距悬殊,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在此背景下,为破解区域发展难题,京津冀协同发展于2014年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4年7月至8月间,京津冀之间签署了18项协议,三省市成立推进协同发展机构,率先在产业、生态、交通三大重点领域突破。

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京津冀区域整体定位和三省市功能定位,确定了“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布局思路,明确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随后,全国首个跨省级行政区的京津冀“十三五”规划以及京津冀土地、城乡、水利、卫生等12个专项规划印发实施。

随着顶层设计与配套政策体系的逐渐完善,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不断加速。

先是非首都功能的有序疏解取得显著成效。报告指出,2014—2023年,北京中心城区2014—2023年,北京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由1293.5万人降至1094.8万人;2014年以来,北京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过3200家,疏解、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

在此过程中,津冀通过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截至2023年,北京企业对津冀企业累计投资4.9万次,总投资额达2.3万亿元。

与此同时,“轨道上的京津冀”提速。十年间,京张高铁、京承高铁、京唐城际、津兴城际等 6 个项目陆续通车,京津雄 30 分钟城际通勤圈、京津冀主要城市 1 小时高铁交通网持续织密。越来越多人开始践行 “北京办公、津冀安居” 的生活选择,三地通勤族的 “跨城日常” 愈发顺畅,人才在区域间的流动也更趋活跃。

最重要的是,京津冀在产业协同上不断推进,协同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六链五群”有力推进,催生京津冀发展新动能。

报告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六链五群”产业布局落地见效,三地协同布局新质生产力。

其中,北京加速推进燕东集成电路生产线、小米汽车工厂等重点项目投产,发布全球首个纯电驱拟人奔跑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以及全球首个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夸父”。

天津则在产业链培育上成果显著。2024年,天津12条重点产业链增加值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2.1%,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特色产业链集聚效应凸显,航空航天、车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生物医药产业链增加值分别增长26.0%、22.4%、21.4%和14.6%。

河北则借助资源、应用场景等优势,促成阿里张北大数据、京车造车基地等项目成功落地并投产。

仍需创新协同释放潜力

过去十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进入新的十年,仍有不少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

包括京津冀发展三地仍存在较大发展差距。报告指出,2023年,北京人均GDP为200278元,是天津(122752元)的1.63倍、河北(59332元)的3.38倍。

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为突出,资源配置不均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区域一体化机制尚未形成,市场化运营机制需加快建设;区域发展关键领域协同关联度有待提升。

对此,报告建议未来京津冀需持续深化制度型开放协同,提升区域规则、政策、标准等“软联通”水平,以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加快关键资源开放共享。

此外,多年以来北京创新成果产出与津冀产业需求不匹配的现象始终存在,制约了三地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对此,报告建议加强协同创新与产业协作共同体建设,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与会学者认为,下一步,关键要推动北京的创新成果在京津冀落地转化。此外,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动力源之一,京津冀之后可加强与周边省市的联动,促进与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融合,以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十年的开篇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站在新的起点,各方对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升级之路都抱有新的期待。

今年2月,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会议明确,“十五五” 规划中要着重研究协同发展,催生更多高水平创新成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建设一批成果孵化平台,推动中关村示范区政策向京津雄重点园区延伸覆盖,优化重大科研项目组织机制。

天津两会上,相关部署提出要将滨海新区 “十五五” 规划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十五五” 实施方案有效衔接,争取更多绿色石化、生物医药等重大生产力项目向新区布局,做强京津协同港口服务中心和雄安新区服务中心,深化要素市场一体化、投资贸易便利化等改革。

5月,河北举行的2025年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提出,要推动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 “新两翼” 实现更大突破,加快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进一步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文章来源:时代周报)

文章来源:时代周报
文章作者:李杭
原标题:京津冀经济总量11年连跨6个万亿元大关,新的十年该往哪发展?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点阅读
全线飙升!重磅“驱动”突袭!人工智能相关热度升温!
全线飙升!重磅“驱动”突袭!人工智能相关热度升温!
券商中国 273评论
“华系股”全线爆发:江淮股价创新高、“华为汽车”板块近一年涨幅超六成
“华系股”全线爆发:江淮股价创新高、“华为汽车”板块近一年涨幅超六成
财联社 178评论
A股三大指数小幅下跌 医疗器械板块涨幅居前
A股三大指数小幅下跌 医疗器械板块涨幅居前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296评论
重磅消息 龙头创历史新高 人形机器人新细分领域火了 概念股稀缺(附名单)
重磅消息 龙头创历史新高 人形机器人新细分领域火了 概念股稀缺(附名单)
证券时报网 314评论
打开东方财富APP查看更多内容
24小时点击排行
科技利好堆积 历史罕见 晚间四大消息
A股正处于牛市的起点上!
由于三浪行情太容易判断,所以最近停更一段。2025.7.24
低位补涨将全面开启!
量价齐升 何处是终点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写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