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不出省?救护车半路加价?面对众多问题—— 长途医疗转运服务有待完善(民生一线)

人民日报 07-17 05:46

有人受伤较重或突发急症需要去医院?——打“120”叫救护车。这和报警打“110”、发现火灾打“119”一样,是生活常识。

近年来,我国多地急救网络建设不断完善,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救治时间,也为行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不过,实践中也发现,跨省市的长途医疗转运体系仍有待完善。

院前急救网络不断完善,急救效率提高

一天傍晚,云南省急救中心调度员滕华接到求救电话:一位老人突然呼吸困难,需要紧急救治。

“老人神志是否清楚?别着急,救护车马上就到。”滕华询问病情的同时,电脑上的急救平台系统已经自动锁定呼叫者定位,并梳理出最近的待命救护车,将任务指令发送至执行任务车辆。从接到求救电话到派出车辆,整个过程只有1分钟。

12分钟后,救护车抵达现场,急救医生迅速进行现场处置。吸氧、测量生命体征、第一时间与送达医院急诊科联系开通绿色通道……患者成功得到救治。

据统计,在云南昆明,主城区院前急救平均到达时间从2020年的17分钟缩短至现在的12分钟。院前急救争分夺秒,节约下来的每分每秒都是生命的希望。

云南省急救中心通过搭建全省统一的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云平台和“120”急救专网,实现了全省急救信息的互联互通,有效缩短急救半径,提升了急救效率。云南省急救中心通讯调度科副科长刘浩介绍,目前,昆明地区共有220辆救护车,覆盖近850万常住人口。

也是一天傍晚,江苏省南京市急救中心接到求助电话:一名56岁的心脏病患者需要从一家医院转运至另一家医院继续治疗。

南京市急救中心调度科副科长张熙介绍,通过指挥调度中心大屏,急救中心迅速调派最近的车组赶往现场,并增派高年资医疗团队携带特殊设备前往。同时,“120”指挥调度中心联动122,协调南京交警“金陵铁骑”开道,确保救护车在下班高峰期的拥堵路段中一路绿灯,仅用13分钟就将患者安全送达转入医院。

南京市急救中心主任高飞介绍,南京市急救工作以“独立院前医疗急救型”运行模式为基础,实行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六个统一”,包括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调度等,极大地提升了急救效率。

长途医疗转运服务供给不足

尽管在提升急救服务效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医疗转运服务仍面临长途转运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

“120”救护车通常由地方急救中心管理,或者由医院管理、急救中心统一调度。在一些地方,“120”救护车不出省,需要跨省转运的患者面临找不到车的问题。肺移植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陈静瑜告诉记者,很多省份的“120”救护车都不提供跨省、跨市转运服务,他和他的同事们“好多年前就自己叫私人救护车,几个主任坐着车摇摇晃晃去接回患者”,还有的时候是“一边城市的救护车把人送到高速入口,另一边城市救护车去高速入口迎接,双方在高速口交接患者”。

他说,最近,一名外省份患者呼吸衰竭,靠体外膜肺氧合设备(ECMO)维持。其家属联系到陈静瑜的团队,准备带患者去杭州做肺移植手术,却一度无法找到能够将患者转运到浙江的救护车,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前后耗时近两周,最终才通过一家民营急救转运公司成功完成转运。

一些私营的救护车可以提供跨省转运服务,但是缺少设备和具有资质的医护人员,无法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陈静瑜说,救护车转运重症患者时常需要使用ECMO、呼吸机等设备,还需要派出不止一名医护人员,途中可能有紧急情况需要处理。但因为没有相关管理规定,他只能自己决定把医院设备借出去放在救护车上给患者用。大夫如此决定,其实承担了不小的风险。

长途医疗转运服务中,除急救服务外,对非急救服务的需求也客观存在:一些患者病情并不紧急,但就医、转院等需要专业医疗护送;一些患者达到出院标准,但尚未康复,回家途中需要专业护送;一些患者没有救治希望,需要“落叶归根”……

一些地方的探索已经积累了经验

实际上,在长期实践中,一些地方已经在长途医疗转运服务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

2024年11月,到云南香格里拉旅游的周先生意外摔伤导致腰椎骨折。经过初步治疗后,周先生提出转院回上海治疗的需求,云南省急救中心立即安排车辆,并派出1名医生、1名护士和2名驾驶员陪同。

“收费价格透明合理,价格在急救车上有详细公示,没有额外收取其他费用。”周先生说。一路上,两名驾驶员轮流开车,医护人员全程照护,仅用32小时就将患者平安送达上海浦东医院骨科住院部。

“对于那些虽无生命危险,但需要担架床运送或途中医疗支持的患者,在转院或出院过程中,‘120’救护车同样提供专业医疗设备和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陪同、救治。”云南省急救中心长途科副科长姚红军说。

南京市急救中心急救管理科副科长朱淑媛告诉记者,危急重症长途跨省转运的情况下,没有转入医院的医护团队到现场,需要提前评估患者病情、联系转入医疗机构,告知对方患者目前病情状况、使用的特殊医疗设备,以及预计到达时间,并确保全程对接流畅。

“长途转运中最容易遇到的就是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氧气不够的情况。”朱淑媛介绍,“我们一般规划最优路线,并提前计算携带的氧气。但患者的病情变化是无法预知的,在出发时和转出医院医疗团队充分沟通患者的病情必不可少。同时还会向家属告知途中转运的风险点以及患者病情变化时的处置方案,例如若转运途中患者病情恶化,征得家属同意后,立即送往就近医疗机构紧急救治。”

南京市急救中心城南急救车组医生万丹曾有一次转运一名危重患者从南京去上海,在距离送达医院还有近一个小时的时候,患者突发呼吸心跳骤停。车组医疗团队一边在车上采取心肺复苏等措施,一边根据之前制定好的紧急方案,再次和家属确认后,从最近的高速口下高速,送至最近的医院进一步抢救。

高飞告诉记者,救护车和车上的电路、接口等硬件,以及标准化配备设备例如除颤监护仪、呼吸机、心肺复苏仪、喉镜、复苏球囊、注射泵、吸引器、各类担架等,均实行统一配置和发放。在此基础上,各医院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如妇幼、儿童等)进行个性化增配。

南京市急救中心跨省转运会选择车况较好的车辆,并在普通监护型救护车的基础上增加氧气瓶柜改造,加装2到4套氧气接口,满足危急重症患者转运途中的氧气供应。此外还配备定位系统和车内监控系统,以保障驾驶室及医疗舱的监控无死角。通过现场采集和传回数据,指挥调度中心可以随时掌握车辆的行驶路线、位置及驾乘人员和患者的状态。

车辆、人员资质,收费、服务标准等需规范

姚红军介绍,随着群众对非院前急救服务需求的增加,现有资源已难以满足需求。目前,非院前急救转运服务的车辆、人员资质以及收费和服务标准尚需进一步规范。

云南省急救中心主任罗扬珩建议,可参考院前急救系统的规范化建设经验,开通非院前急救转运专线,与“120”急救进行一体化管理。规范非院前急救转运救护车的车辆、人员资质以及收费和服务标准,确保服务的规范化和专业化。通过整合资源,提高非院前急救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陈静瑜呼吁,医疗长途转运应该制度化,明确医院职责、规范流程,不论“120”救护车还是民营救护车,都应明确费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将医疗转运服务纳入医保,也可以鼓励发展相关商业保险

长途医疗转运工作经验丰富的朱淑媛根据实践经验提出了非常具体的建议。针对长距离转运中高耗氧患者可能出现供氧不足,而氧气瓶有不同的尺寸和容量、接口也不完全统一的问题,建议建立城市间接力转运机制或跨区域供氧支持体系,并推动氧气接口标准统一。有些患者需要用自动体外除颤器电极片、一次性呼吸机管路等高值耗材,还会有ECMO使用、检查检验等费用无法按标准收取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我们以‘生命第一’为原则,不计成本、全力抢救。”朱淑媛说,但建议完善高值耗材、相关服务的收费政策,确保急救中心、医院等能够合理收取费用,保障急救工作的可持续性。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原标题:“120”不出省?救护车半路加价?面对众多问题—— 长途医疗转运服务有待完善(民生一线)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点阅读
全线飙升!重磅“驱动”突袭!人工智能相关热度升温!
全线飙升!重磅“驱动”突袭!人工智能相关热度升温!
证券时报网 319评论
“华系股”全线爆发:江淮股价创新高、“华为汽车”板块近一年涨幅超六成
“华系股”全线爆发:江淮股价创新高、“华为汽车”板块近一年涨幅超六成
财联社 295评论
重磅消息 龙头创历史新高 人形机器人新细分领域火了 概念股稀缺(附名单)
重磅消息 龙头创历史新高 人形机器人新细分领域火了 概念股稀缺(附名单)
证券时报网 319评论
上海将发放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 超六成概念股业绩预喜
上海将发放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 超六成概念股业绩预喜
证券时报网 5评论
打开东方财富APP查看更多内容
24小时点击排行
科技利好堆积 历史罕见 晚间四大消息
A股正处于牛市的起点上!
由于三浪行情太容易判断,所以最近停更一段。2025.7.24
低位补涨将全面开启!
7月25日早盘重要财经资讯汇总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写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