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以来,一场史上最大规模充电宝召回事件正在发生。
作为风暴中心眼,罗马仕、安克创新等知名品牌“公开认栽”,召回超120万台充电宝,而前所未有的行业信任危机,也随之而来。
从北京多所高校紧急禁用问题充电宝,到民航局发布禁令,将无3C标识及被召回的充电宝拒之登机口外,再到电商平台下架相关产品、快递公司拒收,消费者手中的问题充电宝瞬间成了“烫手山芋”。想想看,花了钱买的东西,不仅不能用,还得担心安全隐患,甚至连处理都成了难题,怎能不让人糟心?
就消费者而言,这次召回事件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损失与烦恼;对生产充电宝的企业来说,不仅要承担召回产品的成本,还要面临消费者信任流失、市场份额下降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其长期积累的品牌价值也受到严重冲击,事件的影响冠以“危机”二字绝非危言耸听。
据媒体最新报道,经多名罗马仕员工证实,公司自7月1日起已内部陆续通知员工全面停工停产,目前尚未发布正式公告。员工工资只发放至6月份。在很短的时间里,从销冠到停工,这家充电宝头部企业过山车般的遭遇让人唏嘘。
而数名垫付了巨额材料款项的罗马仕供应商也向记者坦言:“从未如此迫切希望一家公司能正常运营下去!”证明这场危机还可能外溢至行业整个供应链。
这次召回事件,暴露的是产品质量把控的严重不足。
电芯,作为充电宝的核心部件,其质量直接关乎产品安全。媒体披露,种种迹象表明,这次事件的“祸首”正是电芯,更有市场消息称,某生产电芯的企业将部分业务外包给江西某代工厂,而外包工厂违规替换了电池阴极与阳极间隔膜的原材料,这才导致电池正负极隔膜存在失效风险。
问题电芯的出现,反映出生产环节可能存在的偷工减料、监管缺失。一些厂家为了降低成本,选用劣质电芯,却忽视了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安全。这种短视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也给整个行业带来了信任危机。
行业标准的不完善,也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虽然我国已对锂离子电池和移动电源实施CCC认证管理,但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漏洞。部分企业为了获取认证,可能存在虚假送检、认证后放松品控等问题。这使得3C认证在一定程度上沦为“合规遮羞布”,无法真正保障产品质量。
此次充电宝召回事件虽是小产品引发的大风波,但其警示意义远超移动电源本身。
在新能源时代,锂电池已成为从智能手机到电动汽车的核心组件,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千万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无论是消费电子厂商还是新能源汽车企业,都必须将安全视为不可妥协的底线,而非可权衡的选项。
当前,在新能源行业弥漫着一味拼成本、卷价格的风气,尽管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为了市场份额和利润最大化,企业追求成本控制和生产流程优化无可非议,但这么做的一个前提绝不能淡化,那就是必须将安全和质量置于成本、效率之上,失去安全和质量,一切都是空谈。
把好质量关,守住安全线,这始终是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一旦在安全和质量上出现问题,不仅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也会重创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声誉,进而危及整个行业。
危机不可怕,怕的是危机没有带来任何改变。唯有将安全基因植入产品研发的每一个环节,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质量体系和监管体系,才能让新能源产业真正驶向可持续的未来。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