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会议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上海依海而生、因海而兴,城市发展具有鲜明的海洋底色。建设现代海洋城市是中央交给上海的重大任务,是上海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支撑。因地制宜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海需要立足自身特点,促进各类先进优质的海洋生产要素进一步集聚和优化组合。在现实方位上,需要准确把握上海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快、新”三大特征;在发展思路上,需要重点突出“战略性、根植性、融合性”三重逻辑;在发展路径上,需要统筹推进海洋“科技—产业—人才”一体化发展,为推动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实现更大跃升凝聚强大合力。
一、上海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大特征
近年来,上海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发展水平稳居国际第一梯队,海洋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呈现出“重、快、新”三大特征。
一是“重”,表现为海洋经济在全市的分量地位加重。《上海市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上海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1387亿元,在全国海洋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达到10.8%,单位海域面积海洋生产总值位居全国第一。随着上海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达到21.1%,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二是“快”,表现为海洋科技创新步伐快、海洋经济发展增速快。上海已拥有20余家涉海高校院所、10余家国家级创新平台、21名涉海院士(含双聘)。2024年,国内首个金枪鱼智慧渔情预报系统、智能软体仿生鱼“文鳐”、航运大模型(Hi-Dolphin)等相继上线并投入使用,长兴海洋实验室成功研制“开拓”系列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推动海洋经济活动由近海向深海和极地加速拓展,推动海洋产业向数智化、高端化加快发展。海洋科技创新带动海洋经济加速增长,2024年,上海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名义增长11.2%,不仅高于上年度9.4%的名义增速,也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速。
三是“新”,表现为海洋新制造、海洋新服务等海洋新兴产业多维向好。一方面,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等海洋先进制造业硬实力持续增强。2024年,上海海洋船舶工业实现增加值216.7亿元,占全国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比重近1/6,新承接海船订单量、海船完工量和手持海船订单量均在全国领先。另一方面,在海洋服务领域实现多个引领高端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的“全国首创”。比如,2024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箱,连续十五年位居全球第一,国内首单绿色甲醇“船—船”加注落地,全国首例涉外海事临时仲裁案件在沪裁决,发布国内首只覆盖全市场的海洋领域综合性指数“中国海洋经济股票价格指数”等。又如,2024年,上海海洋旅游业实现增加值144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6%,邮轮靠泊量、出入境旅客量占全国50%和70%,海洋旅游业成为新的产业增长点。此外,上海获批开展深远海风电试点工作,推出“全球最大海上浮式平台发电机”等,海洋油气业同比名义增长37.5%,海洋电力、海洋油气等海洋新兴产业在海洋经济中占比不断提升。
二、突出“战略性、根植性、融合性”三重逻辑
因地制宜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放在上海和区域发展的既有基础上来系统思考谋划,推动从“规模扩张”向“价值跃迁”的关键转型。
一是要围绕赋能“五个中心”建设突出战略性。把握全球海洋科技创新前沿态势,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海洋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海洋新兴产业为载体,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引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取得新突破,强化国际航运中心核心竞争力,激活国际金融中心新动能,赋能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心升级,全面助力上海加快建设“五个中心”。
二是要强化海洋生产要素集聚突出根植性。依托“江—海—岛”自然资源和港口腹地强化地理根植,依托科教资源培育海洋科技创新生态强化技术根植,依托既有海洋产业基础嵌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强化经济根植,依托海洋文明深度融入市民生活强化社会根植,通过地理锚定、技术内生、经济嵌入和社会认同集聚海洋生产要素,为城市发展注入“蓝色基因”。
三是要优化海洋生产要素组合突出融合性。塑造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多元场景,推动资本、技术、人才、土地、数据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在海洋经济场景中发生“化学反应”。既要优化单一要素组合,包括资本要素重组、技术要素融合、人才要素升级、空间要素重构、数据要素贯通和制度融合创新等,又要推进海洋资金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三、统筹推进海洋“科技—产业—人才”一体化发展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其中,科技是核心,产业是基础,人才是根本。为此,要统筹推进海洋“科技—产业—人才”一体化发展,筑牢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一是以海洋科技创新突破激活发展新动能。海洋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海洋及相关领域的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海洋科技创新呈现海洋探测技术革新、深海资源开发突破、绿色能源转型加速、数字化智能化应用等态势,也面临一些关键技术瓶颈。发挥上海海洋科技创新的比较优势,整合海洋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参与推动“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倡议,依托海洋领域多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力争在国际海洋科学前沿理论和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深度参与海洋领域国际规则制定、技术标准制定及治理体系改革,让这些创新成果成为驱动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
二是以海洋产业创新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把握海洋产业的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和融合化发展趋势,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发展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改造提升海洋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海洋未来产业。筑牢航运服务业、海洋旅游业两大传统优势产业“基本盘”,建立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优势”,布局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产业“新赛道”,拓展未来深远海资源类和融合创新类等未来产业“新领域”。分类明确海洋产业创新发展的重点方向和细分领域,以产业升级重构全球价值链条,推动上海海洋产业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质变。有序推进长三角港口群优化整合,推动形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和南京长江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联动发展格局。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接续实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积极推进海域分层立体利用,探索开展海洋碳汇核算。
三是以海洋人才引育为核心重塑发展生态。海洋人才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牵住海洋人才引育这个“牛鼻子”,从投资“项目”到投资“人”,通过完善海洋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重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发挥上海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规模、金融赋能、开放枢纽和系统集成等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大力引育海洋科研创新、工程技术、产业运营、海事服务和法律治理等不同领域人才,覆盖海洋全创新链、产业链和治理链的关键环节;另一方面,大力引育海洋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完善海洋人才梯队建设。通过健全海洋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确保从实验室到车间和甲板,从政策研究室到国际谈判桌的全领域、全链条人才供给。
四是完善“科技—产业—人才”统筹推进机制。尊重海洋领域的科研创新规律、产业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构建“需求牵引研发、成果高效转化、人才精准适配”的完整生态,破除“科技—产业—人才”一体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发展海洋经济,优化市场需求传导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市场需求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的导向作用,让市场真正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围绕转化源头、转化对接、转化应用等方面,着力破解转化瓶颈,切实提高转化效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优化人才教育支撑机制,紧贴产业创新人才需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人才发展体系,优化人才要素顺畅流动发展环境,促进产业科技人才协同发展、互促互进。
(作者分别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投资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智库研究中心特聘高级研究员)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