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子上的仓库、人造太阳、海上风电……证券时报记者近日深入上海多个绿色应用场景,实地探访这些创新实践背后的绿色制造密码。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既是中国首个外商独资整车制造项目,也是特斯拉首个在美国之外的超级工厂。目前,特斯拉年产能已提升到95万辆以上,部分产线自动化率达到95%以上,30多秒就能下线一台车。
在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记者看到,车间四周有很多标注了数字的“码头(dock)”,卡车运载着装满物料的集装箱缓缓驶入,直接将集装箱卸在“码头”上,接着再去运送其他物料。
特斯拉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其独特的Warehouse On Wheel(轮子上的仓库)物流系统,通过流动的集装箱仓库省却了几乎所有的仓储面积,“特斯拉没有在车间或厂区内建设仓库,用流动仓库代替固定仓库”。
为此,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车间均为长条形厂房设计,以适配轮上仓库的物流理念。据悉,目前,上海超级工厂零部件本土化率已实现超95%。
据介绍,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在建厂之初就通过合理规划制造布局和生产线,缩短制造过程中的物流周转路径、优化场地使用率,从而降低物流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以2023年为例,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产生的所有废弃物中,94%被回收。
绿色节能的创新不止于制造端,更渗透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在上海碳之衡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碳之衡能源科技”)的实验室,记者看到,去年底建设的“高效数智化热泵直膨转轮除湿机系统实验室”刚投入使用。碳之衡能源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于兵向记者表示,公司研发出的设备与市面上常规的除湿机组相比,节能效果可以提升20%到30%。
2022年,于兵在调研多家工厂时发现,为保持生产环境稳定,企业不得不24小时运行高耗能除湿设备,产生了巨大的“电费黑洞”。“以年产1000GWh的锂电池行业为例,每年除湿机电费支出接近100亿元,占锂电总生产用能约40%。”于兵向记者表示。
2023年12月,碳之衡能源科技推出首台产品——采用系统能量梯级利用技术的“高效数智化热泵直膨转轮除湿机组”。在中创新航合肥基地拆解间投入使用后发现,与原系统相比,该机组产品全年可实现节电量47.5万千瓦时,折合节能量144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271吨。
为进一步深入系统机理研究,探索多种组合式系统的匹配优化方案,碳之衡能源科技2024年底开始建立研发实验室。据介绍,随着技术持续迭代,碳之衡能源科技的技术成果将从锂电行业陆续拓展至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军事仓储等多个领域,为不同行业提供定制化的绿色低碳解决方案。
而在能源供给的前沿领域,“人造太阳”的突破正点亮未来绿色图景。记者走访上海电气核电集团时了解到,其从2000年左右开始参与聚变项目,截至目前已累计实现36项可控核聚变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在特种材料、精密焊接、精密装配、极限尺寸加工方面形成4大核心制造能力,专利15项。
可控核聚变俗称“人造太阳”,因其燃料资源丰富、能量释放巨大、清洁绿色等特点,被认为是人类未来理想的终极能源。
目前,上海电气核电集团已发展成为国内核聚变主机系统核心装备供货业绩最全面的装备制造企业之一,在聚变领域参与了国内外多个首台、重大类工程项目,包括国内首个燃烧等离子体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世界上最大磁约束托克马克聚变实验反应堆装置国际ITER项目,全球首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实验装置EAST“东方超环”等。
而海上风电则在当下已持续释放绿色动能。作为申能集团旗下申能股份首个海上风电项目——临港海上风电项目最近三年累计产生绿色电力18.66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52.9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6万吨。
另有数据显示,自上海2022年开展绿电交易以来,申能股份积极参与上海市绿电交易,累计交易规模超30亿千瓦时,成交电量居上海首位。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