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惠山,水蜜桃缀满枝头。一片特殊的桃林里,每棵树上都挂着院士亲手写的寄语名牌。果农们精心采摘,将鲜甜的果实寄往天南海北的院士工作室。这份甜蜜的回馈,映照着江苏无锡惠山经开区与38位中外院士的深厚情谊,也凝结成驱动这片土地发展的核心动能。
四年前,惠山经开区跻身“国家级”序列。当外界还在观望这个“新生代”如何突围时,它以一连串硬核数据作答:2024年高新技术产值突破584.2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4.03亿元;累计建成省级以上研发机构88家,培育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7家、高新技术企业近435家;工业固废利用率高达95%以上……在近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比拼中,惠山经开区多项创新类指标的表现令人瞩目。
数据背后,惠山经开区正以“院士经济”为笔,倾情着墨“产业生态”,锐意改革进取,形成以“一粒牙、一颗心、一束光”为主的创新产业集群,在长三角产业版图上书写特色发展新范式。
院士经济
从“引凤筑巢”到“孵凤成林”
2012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丁汉带领团队来到惠山,播下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的种子。当时谁也未料及,这座扎根产业腹地的科研平台,十年后竟孕育出“八骏奔腾”的创新奇观——研究院孵化8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1家国家级“小巨人”、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整体估值超30亿元。
“需求从产线中来,成果回产线上去。”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技术负责人如此总结校地合作精髓。企业提出技术瓶颈,科研团队定向攻关;实验室诞生的专利,政府专班对接车间试产。“科研-产业”双向奔赴的闭环,让丁汉团队累计攻克百余项关键技术,技术服务与成果转化效益突破5亿元。
从引进第一位院士至今的17年间,惠山经开区已与38位中外院士深度合作,建成13家院士工作站。论地域面积,它并非广阔;论行政能级,亦非中心城市核心区。但正是这样一方“小天地”,却凭借求贤若渴的诚意与精心培育的创新生态,实现了院士资源的超常规集聚。
院士团队引领下,产业科技创新之苗正在这片传统工业腹地上破土而出。欧洲科学院院士时玉舫表示:“在惠山经开区,生物医药产业从无到有,发展至今,正是因为其十年如一日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他领衔的无锡华泰创新药技术研究院于2018年成立,团队自主研发的干细胞新药“IHS002”已进入多中心临床试验,5条创新管线同步推进。
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出生缺陷防控国家工程实验室分中心等平台矩阵在此扎根;无锡市细胞药物研发重点实验室今年初获批建设,为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再添核心引擎。在惠山经开区,从干细胞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全链条贯通,形成“院士+平台+临床”的生命科技创新生态。
不仅于此,院士团队化作“最强大脑矩阵”,正深度参与区域产业升级。他们不仅是实验室里的探路者,更是车间里的解题人:近三年签署技术合同200余项,覆盖三成本土企业。产业的沃土遇见院士的智慧,传统制造重镇被注入新质生产力。
栽桐引凤,更需固巢养凤。在无锡华泰创新药研究院相关负责人眼中,政府的“主动上门”服务最令人动容:“建院至今,当地政府领导常到时玉舫院士办公室对接需求,研究院已累计争取项目资金近3000万元。”让科研人才心无旁骛,这便是最好的“宜居宜业”环境。
产业生态
垂直赛道上“跑出”千亿百亿集群
漫步惠山经开区,“一粒牙、一颗心、一束光”的产业符号清晰可见。这三个特色产业集群,是惠山经开区精心引育的产业之花。当前,总投资362.51亿元的33个重点项目建设正加速推进,力争到2026年形成新能源汽车千亿级、口腔医疗和光电双百亿级产业集群。
“一粒牙”咬合万亿健康赛道。惠山经开区以精准定位与前瞻布局,构筑起口腔医疗产业高地——“长三角牙谷”。自2009年无锡(惠山)生命科技产业园奠基,园区便靶向发力口腔医疗器械细分赛道。历经16载深耕,已汇聚时代天使、高峰医疗、埃蒙迪、海德曼等3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覆盖正畸、种植、修复、材料、器械及消毒灭菌的完整生态圈。
“长三角牙谷”的崛起,核心在于企业持续的创新突破与园区生态的协同赋能。龙头企业时代天使落户后,攻克隐形矫治技术壁垒,研发专用高分子材料,实现从困境到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二的跃升。园区深化产学研医融合,强化与上海九院等机构合作,联合职业院校定向培养专技人才,为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活水。
“一颗心”跃动新能源脉搏。走进无锡星驱科技有限公司,这里生产的碳化硅电驱系统正为路特斯、极氪等高端车型提供“动力心脏”。从签约到投产仅用352天,“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封顶、当年投产、当年开票”——“五个当”达成“惠山极速”。
作为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版图的重要板块,惠山经开区以动力总成系统为核心,打造“澎湃动力心”产业地标。这里汇聚从整车制造到核心零部件的全体系产业链,上下游更集聚中信戴卡轻量化轮毂、长城空气悬架、威孚力达尾气净化装置、恒和尾气处理系统、申联专用车等80余家配套企业,形成“十五分钟产业生态圈”。
“一束光”照亮智造未来。上能电气逆变器产能位居全球前列,锐科激光万瓦光纤设备完成技术突破,中科微精的飞秒激光实现航空叶片微孔加工创新发展……随着宏光光电子产业基地落地,一条覆盖“激光器-核心部件-智能装备”的完整链条已然成型。光伏与光电双轮驱动,正为200余家企业“智改数转”提供强力支撑。
以招新星驱科技、松柏、时代天使等链主企业吸附上下游产业,构建“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跃升通道,围绕口腔医疗、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光伏与激光产业构建生态——这种聚焦细分赛道的招商策略如何形成?
精准落子,方成产业棋局。惠山高科集团招商负责人深知项目招引非“捡菜入篮”,必以产业优势为基,在资源投入、技术水平、潜力空间、市场前景间反复权衡,严控风险。“这不仅是对开发区的担当,更是对合作方的责任。”言语中透露出招商背后的理性与远见。
聚焦深耕,终见特色锋芒。循此理念,“一粒牙、一颗心、一束光”破茧而出。在长三角一体化浪潮下,惠山经开区紧扣省市区部署要求,于垂直赛道精准锚定关键环节,发力“科技-产业-服务”全链条深度贯通。如今,三大特色产业矩阵峥嵘已显。
改革突破
小政府的“掌舵术”与大平台的“活水泉”
升格为国家级经开区,不仅是能级的跃迁,更对治理体系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破解功能区与传统行政区融合发展的普遍难题?惠山经开区将90.68平方公里堰桥、长安两个街道整合为协同功能区,管委会“瘦身强体”,专注政策制定与战略规划;街道剥离经济职能,主攻民生服务;原属政府的招商、运营等职能,则交由无锡惠山高科集团市场化运作。
“政府定方向不越位,企业抓执行不缺位。”无锡市惠山区委常委,惠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孟栋如此阐释改革内核。管委会对惠高科设定“三重一大”决策红线,同时赋予充分自主权。招商集团实行市场化薪酬,引入专业人才;科技金融中心以“母基金+子基金”撬动600亿社会资本,培育科技企业。
“‘一粒牙、一颗心、一束光’创新集群的构筑,其实还有‘一桶金’的作用。”惠山科技金融中心负责人介绍。惠山经开区以敢为人先的锐气,大胆探索“基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构建起层次分明、覆盖广泛的基金生态体系。一场以金融撬动产业升级的变革正澎湃涌动,一个横纵相连、链接全球的资本招商网络与创新磁场逐步成型。
以独角兽企业云鲸智能为例,为助其进一步规模扩张,巩固并提升行业地位,惠山科技金融中心旗下基金2024年底深度参与云鲸智能的融资布局且帮助其对接多家机构资源,助力其完成数亿元融资,并成功推动云鲸手持清洁高端产品的研发及生产基地在惠山经开区落地。目前,云鲸已正式启动Pre-IPO轮融资,开启上市前最后冲刺,资本化进程全面提速。
改革力度,在于资本招商模式的突破性重构;改革深度,体现在“投资+辅导”双轮驱动的全周期赋能上。从云鲸智能融资背书、产能落地并加速冲刺IPO,到芯百特技术攻关获资本支撑、总部扎根,再到精准化解果下科技、泰信机械等本土企业的资金之渴并助其跃升为“专精特新”“小巨人”,金融“活水”精准灌溉,浇灌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创新雨林。
四载春秋回眸,这是一个关于甜蜜果实的启示。阳山的桃农将蜜桃寄给院士,这份跨越山海的牵挂,恰是惠山经开区创新发展的隐喻——以真心换真智,用生态育集群。
当传统苏南模式的“四千四万”精神遇见院士经济的创新基因,这片土地便生长出独特的经开区进化样本——既做沉默的实干者,勇闯改革深水区;更当会讲的新生代,让硬核产业实力化为可感可触的发展故事。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