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网信办发布通知称,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专项行动。专项行动明确聚焦网络“黑嘴”伤企乱象,重点整治恶意抹黑诋毁攻击企业、对企业进行敲诈勒索、恶意营销炒作、泄密侵权等四类突出问题。
专项行动开启的几天前,针对网络流传“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朱江明去世”的消息,5月20日,朱江明通过视频公开辟谣,称“造谣很容易,辟谣却很难”。事实上,这并非朱江明首次公开回应网络传闻,而汽车行业内各种谣言、流言和偏见屡见不鲜,严重干扰了企业的正常运营,这也使得车企法务部正式从幕后走向台前,肩负起捍卫企业合法权益的重任。
信息时报记者马续丽王颖婷
网络谣言防不胜防
据多家媒体报道,5月19日,一段关于“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朱江明去世”的消息在社交平台迅速扩散。5月20日,朱江明发布视频辟谣称:“说实话,看到这个谣言的时候,我挺无奈。作为创业者,以前要努力证明零跑活着,现在零跑好了,我还要证明自己还活着。”朱江明还在视频中表示:“谣言爆发前一日(5月18日),零跑汽车刚刚发布2025年一季度财报,取得了超预期的成绩。”他表示,造谣很容易,辟谣却很难,真心希望网络传播能够更加健康、清朗,这样才能在更公平有序的环境里安心、踏实地做事。
这并非朱江明首次辟谣。5月7日,朱江明曾因“2024年薪811.9万元”的说法亲自辟谣,澄清自己当前年薪为8万元,主要用于每月缴纳社保,并透露从创立零跑至今,其累计领取薪酬不足200万元。
记者梳理资料发现,汽车行业中“离谱”谣言还有不少。
技术类谣言:违背常识的恶意抹黑。小米YU7还未上市时,网络上突然出现话术高度统一的谣言,不仅宣称其车门缝隙大、玻璃脆弱,更离谱的是,直指这款电动车存在“机油泄漏”问题。众所周知,电动车依靠电力驱动,不存在机油系统,所谓“机油泄漏”的荒谬程度可见一斑。
民俗类谣言:借题发挥的恶意攻击。去年,理想发布豪华纯电MPV MEGA时,网络上出现了大量恶意P图,将“奠”和“新能源殡仪车”等字样贴在车身上,并配以像“殡仪车”的内容,直接影响MEGA上市后的预订及销量情况,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
虚构事实类谣言:AI 助力的虚假捏造。今年3月,某自媒体账号无视蔚来换电站已基本实现无人值守的事实,借助 AI 软件凭空捏造数百名用户因为换电权益连夜围堵蔚来办公室的谣言,经公安机关调查后被依法处罚。
恶意造谣抹黑不断,车企法务部重拳出击
近年来,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赛”日益激烈,各类不实信息和恶意炒作频繁出现,对企业品牌形象造成不少损害。
2023年3月24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多家车企签订“关于抵制汽车行业网络水军的联合倡议”。2023年8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当中就提到打击自媒体造谣抹黑民营企业的相关事项。
这也使得车企法务部正式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公众视野中曝光度仅次于公关部的职能部门,肩负起捍卫企业声誉的重任。
今年3月4日,鸿蒙智行法务官方微博发文表示,经查,2024年5月以来,某公司操纵数十家MCN机构使用上万个账号发布、评论,恶意造谣、抹黑、诋毁鸿蒙智行品牌及产品的虚假信息,严重误导社会公众,损害鸿蒙智行品牌和产品声誉。近日,从司法机关了解到,该公司多人已被公安机关缉拿归案并被检察院依法批准逮捕。鸿蒙智行法务表示,将持续依法维权,坚决捍卫鸿蒙智行品牌和产品的声誉。
比亚迪法务部也在与网络谣言的斗争中展现出强硬态度。4月26日,比亚迪法务部发文称,某网络用户因造谣“比亚迪充电爆炸”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官方指出,其始终尊重并接受社会各界的建议和监督,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对于散布失实信息、蓄意抹黑比亚迪品牌声誉的行为,将坚决采取法律手段,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官方还再次重申,为进一步打击网络黑公关乱象,对相关符合条件的线索提供者奖励5万元至500万元的决定,长期有效。
5月15日,小鹏汽车法务部发文称,2024年11月小鹏P7+产品发布,某社交账号发布小鹏P7+采用软包电池包的谣言并诋毁小鹏P7+商品声誉。广州互联网法院就该网络侵权案件作出判决,认定其侵害了小鹏汽车的名誉权,判决其向小鹏汽车书面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5万元。
谣言伤企何时休?多方合力净化汽车网络环境
从鸿蒙智行到比亚迪、小鹏汽车等,车企法务部频繁“亮剑”,反映了汽车行业网络传播环境的现状。
谣言伤企,也破坏了营商环境,误导了消费者。近年来,司法机关持续发力,惩治网络暴力、“网络水军”造谣引流等违法犯罪,中央网信办公布的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中,整治涉企网络“黑嘴”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刑事打击、民事追责、行政监管形成综合治理模式 ,以减少涉企谣言滋生的空间。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专项行动的推进,治理网络谣言将迎来新契机。在专项行动的背景下,汽车行业企业也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强自身的危机应对能力。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准确地向公众传递企业的真实情况,避免因信息不透明而引发猜测和谣言;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媒体和公众的沟通,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增强企业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此外,企业还应加强内部管理,防止信息泄露,从源头上减少被恶意攻击的风险。同时,想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企业持续加强维权意识,司法机关严格执法,还需要网络平台完善审核机制,多方形成合力。唯有如此,才能逐步净化汽车行业网络环境,让企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技术研发与产品提升中,推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