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查沁君
全球留学版图正经历重大变革。
过去一年,美国留学政策的风向突变让许多国际学生措手不及。哈佛大学禁止招收国际生的政策虽被地方法院紧急叫停,却折射出美国高等教育领域日益收紧的移民倾向。
这类政策反复不仅加剧了留学申请者的焦虑,更释放出明确的信号:传统留学目的国对国际学生的态度正从“欢迎”转向“审慎”。这种不确定性直接导致部分家庭将目光投向政策更稳定的地区,如中国香港、新加坡,甚至欧亚新兴留学国家。
回望六年前,2019年曾是留学“黄金时代”的尾声——各国申请人数持续增长,海外院校对中国学生敞开怀抱,“那完全是纯粹的增量市场。”新东方前途出国总裁孙涛称,进入2024年后,留学市场明显感受到更大的压力,新东方内部将其称为“新常态”。
这种“新常态”,是指与2015年相比,留学市场总量增长已显乏力。客观来说,尽管当下消费降级,部分人可能从美国转向日本、中国香港等地,但整体留学总人数已触及瓶颈。
留学机构在传统市场积累的经验、数据系统,能否快速迁移并适配这些新赛道,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据孙涛称,(机构)在快速适应和接受,适应的前提是留学的价值始终存在,留学人群也始终存在,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生源国。
亚欧成留学“新宠”
在2015年到2025年这十一年里,美国、英国一直是热门的留学目的地。在前五年,美国牢牢占据留学意向国家的榜首,吸引了不少中国学子前往。而在后六年,英国凭借其较短的学制和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取代美国成为最受意向留学人群欢迎的国家。

2015-2025年,意向留学人群的意向国家/地区排名 TOP10
制图:界面新闻数据来源:新东方《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发展报告》
尤其是近期以来,特朗普政府对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美国顶尖大学进行打压,包括移民政策收紧、学术研究管控、国际学生签证限制等,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国际生头顶。
虽然目前最新消息是,联邦法官叫停禁令,允许哈佛暂时维持国际生招生资格,听证会定于5月29日举行。在读生暂无需转学,但2025年秋季入学新生仍面临不确定性。
一家总部在吉隆坡的亚洲房产科技集团居外IQI(Juwai IQI)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卡希夫·安萨里(Kashif Ansari)对界面新闻称:“未来几个月内,美国学生总数不会有太大变化,但到明年同期,人数可能大幅下降。该禁令直接针对的仅是哈佛大学约6700名国际学生,但所有100万名国际学生都会受到影响——他们对能否在美国完成学位的信心正在丧失。”
特朗普政府的措施不仅深刻改变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环境,也将对当地经济造成不小的影响。
卡希夫·安萨里预计,如果国际学生数量减少10%(约10万人),美国经济平均将遭受44亿美元的损失。目前美国约有100万名国际学生,其中中国和印度是最大生源国。他们每年为美国经济贡献438亿美元,并支撑超过37.8万个就业岗位。
随着主要英语国家失去市场份额,亚洲和欧洲等“非传统”目的地正变得越来越吸引学生。这些目的地被认为提供了强大的学术价值、更宽松的移民途径和更低的学费,使其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有力竞争者。
据新东方近日发布的《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发展报告》显示,中国香港因地理及性价比等优势,近几年热度持续走高,2025年再次跻身意向留学国家/地区排名前三。“去香港读书太火了,以至于目前去美国读藤校的条件拿来申请港大都有难度。”孙涛称。
香港也在努力承接这部分市场。
4月26日,中国香港特区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在谈及留学生教育政策时指出:香港的高校会考虑在美国因学生签证续期受影响的学生,欢迎他们来到香港继续学业。
5月23日,香港科技大学向哈佛大学的国际本科生及研究生,以及持有哈佛学位课程录取通知的学生,发出公开邀请,无条件欢迎他们加入港科大继续学业。
事实上,自香港八大院校非本地生限额放宽至40%后,相关招生数量大幅上升。根据中国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提交给香港立法会特别财委会的文件显示:2024/25学年,教资会资助课程的非本地学生人数为26631人,较2023/24学年的23098人增加3533人,增幅超过一成半。其中,大多数学生来自中国内地。
按照蔡若莲透露的最新数字:为避免配套不足影响学生学习体验,中国香港计划未来数年持续增加宿舍床位(宿位)。预计到2027年至2028年,当地将新增约1.3万个宿位。在此基础上,为满足非本地生的住宿等需求,中国香港也将开始探讨公私合营模式解决学生住宿问题。
据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NAFSA)、牛津英语考试(Oxford Test of English)与Studyportals平台所进行的《全球招生基准调查》显示,过去一年,学生对法国、奥地利、爱尔兰和西班牙的相对兴趣激增了20%-30%。对马来西亚、日本、中国和韩国的兴趣市场份额也在增加,阿联酋和南非也是如此。
留学目的地之外,新一代留学生的留学诉求也在发生变化,单纯为了“镀金”的留学观念已经过时,更多留学生开始关注“就业”这一指标,在硕博留学生中更为明显。
《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发展报告》显示,11年来,意向留学生就读专业仍然集中在工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传统热门领域。这些领域通常具有较高的就业前景和薪资待遇,因此吸引了大量学生关注。
但从2020年开始,或是受到国际经济形势影响,经济学专业占比呈小幅下滑,但在2025年又有了回暖,这也预示了未来经济形势有向好趋势。与此同时,管理学、理学、教育学专业学生的留学倾向也在近几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这也一定程度体现出了国内教育体系的微小调整,以及学生兴趣和职业规划的变化。
从具体的专业性质上来看,有25%的受访学生目前就读的专业属于交叉学科。这一比例显示了交叉学科在国内教育中的兴起和发展趋势。交叉学科通常能够提供更广泛的知识背景和更深入的学术探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挖掘增量市场
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留学市场正进入增速疲软期。
“从我们业务的体感,(出国留学人群)是在减少。”孙涛在采访中称,从发放的签证等数据来看,以英美澳加为代表的一些国家的留学生招收总量确实有所减少,但前往其他国家留学的比例在增多,如“一带一路”国家。
从新东方最新的财报中也能窥见一二。2025财年第三财季,新东方出国考试准备和出国咨询业务营收分别同比增长约7.1%和21.4%。新东方执行总裁兼首席财务官杨志辉预计,出国留学相关业务收入增长将继续放缓,预计下财季以人民币计算的收入将增长8%左右。
就整体市场而言,传统的留学市场曾由新东方、启德等头部机构主导,形成相对集中的供给格局,但近年来行业的供给方更加多元。
一方面,大型教育集团跨界入局,如高途、好未来通过线上流量优势切入留学赛道,高途在近期财报会上表示,内部将更加注重留学考试等核心业务,并上升其在公司内部的战略层级。
另一方面,垂直领域工作室爆发。据孙涛称,2019年至今,留学中介机构的新增和减少量形成了“剪刀差”:虽然每年都有机构倒闭,但新成立的更多,尤其以小型工作室为主,现在全国存续的机构约30万家,“连三四线城市都遍布着这类机构,竞争激烈得很”。
对此,孙涛认为,小机构可能靠灵活获客,但规模化的服务能力、长期积累的申请数据和品牌信任度,还是大平台更有底气。在他看来,系统、数据、品牌这些硬实力必须守住。
与此同时,新东方也在拓展更多赛道。比如前途出国业务除了传统的“送学生出国”,现在也通过“就业率”板块引导学生回国创业就业。
此外新东方还瞄向了不同人群,如“银发留学” 群体。据孙涛称,1962年到1975年出生的中老年人如今差不多临近退休,每年大概有2000万人,他们经历了中国高速发展时期,有一定财富积累,其需求不是去哈佛等顶尖高校深造,更多是短期项目。
比如南京有退休教师点名要去西班牙,上午学习艺术雕塑相关内容,下午就在当地转转,这种旅学结合的形式很受高知银发人群青睐。
虽然目前尚未统计具体数据,但从分公司反馈来看,类似案例越来越多,“以前可能一年就一两个,现在武汉、重庆等地都有不少这样的情况,就算退休人群中只有1%存在这样的需求,那也是两万的规模,市场潜力不小。”
来华留学也是新东方想要发力的方向。
今年初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其中,来华留学教育是国内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著作《国际学生来华留学与发展》显示,中国国际学生年增长率下降,国际学生占比远低于世界平均值。2018年时国际学生年增长率已下降至0.62%,远低于21世纪初以来全球1%-7%的国际学生年增长率。中国国际学生人数占高等教育机构学生数的比例为1.2%左右,而该比例的世界均值为2.38%左右,北美和西欧地区更是高达7.33%。
此外,来华留学生中近一半都是来华短期交流的非学历生,而英美等发达国家非学历生数量不到10%。而且,来华留学生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美欧等关键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数值得关注,来华留学事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孙涛透露,关于来华留学业务,新东方已经铺垫了三年,加上政府正大力推动,未来很可能成为留学行业的重要增长点。
随着中国教育含金量越来越高,以及中国社会的发展,未来会有更多人愿意自己花钱到中国接受教育,比如学习电商、新能源技术等,这些技能对他们回国发展将有很大帮助。从孙涛自身感受来说,已经能察觉到东南亚学生对中国高校相关项目的兴趣在提升。
在他看来:“留学市场不能只盯着传统的年轻学生群体,银发族的旅学需求和来华留学的潜力都是值得挖掘的方向,只要抓住这些真实需求,就能在市场变化中找到新的发展机会。”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