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布《2025零碳行动报告》之时,远景科技集团(下称远景)宣布自2022年起连续第三年实现运营碳中和。在这份报告中,该集团称将在2028年达成核心供应链100%使用绿电的目标。
“从策略上,我们要跟供应链合作方达成战略一致性,包括给他们提供相应的数字化工具去跟踪、计算、管理碳排放,要授之以渔。”远景科技集团首席可持续发展官(CSO)孙捷近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采访时认为,供应链减碳的关键在于理念的提升。“我们要帮助整个供应链认识到,减碳是一件非常有意义且没有那么难的工作。”
眼下,全球范围内所掀起的能源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浪潮,正在重新构建人类与能源的共生关系。在此背景下,诸多应用场景模式应运而生,例如零碳园区、零碳工厂。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设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聚焦能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全环节,来通过打造绿色环保的供给、互动节约的消费、低碳替代的基础设施建设、智慧运营的服务保障等系统性实践,进一步促进绿色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远景作为零碳产业园的开创者,也正在进一步扩大其建设目标——未来十年,其将携手合作伙伴在全球建设100个零碳产业园。
“零碳园区建设要有标准,一是绿色电力的评价标准,二是零碳产业园的建设标准,三是零碳产业园的计量标准。”孙捷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并不是所有的园区都能称之为零碳产业园。
“要构建零碳园区,首先就是要将新型绿色电力系统作为主要的电力供给。”据孙捷介绍,远景所建设的零碳产业园都是采用绿电直供模式,即通过“风光储”构建的新型电力系统来给园区直接供电。
新能源资源禀赋,似乎成为能否建设零碳产业园的先决条件。“目前零碳产业园区建设,是要挑选那些有一定资源禀赋的地区,但未必一定是在西北地区。”孙捷表示,“目前我们在沿海地区正在探索打造以海上风电为主资源的一个新型电力系统,来给零碳园区供电。”
“如果陆地上的资源可供开发量不足,我们就可能向海洋获取资源,这其实也是在国内沿海地区探索的一个方向。”孙捷认为。
回归到零碳产业园区建设本身,孙捷认为,零碳产业园里必须要有自己的零碳数字化设施,这包括基于物联的数字平台,也包括了用来计算、跟踪绿电比例和产品碳足迹的管理系统。“未来零碳产业园里生产的产品,能够实现自动计算碳足迹,便于海外出口时申报,而这些都需要零碳产业园具备零碳数字化基础设施来实现。”
孙捷还进一步强调,零碳产业园,一定是一个产业聚集地。“它不是一个工厂,一家企业的概念。过去通过内蒙古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的建设,我们所摸索的标准已经成为地方标准。今年,我们希望能够推动这个标准成为国家标准,来助推国内零碳产业园建设有据可依,有据可循。”
需注意的是,AI等数字化工具的出现,正在开创一个以AI驱动实体生产力的新时代,也可以赋能零碳产业园区的运营。
“零碳园区建设是短期的,运营才是长期的,这里面就蕴藏了很多AI应用的机会。”孙捷举例,“一个零碳园区,既有发电侧、储能侧,也有园区负荷侧,是一个源网荷储一体化的场景。在这样的场景下,AI能够帮你做好发电预测、负荷预测。”
“我认为,AI技术在园区运营的阶段,发挥的价值会更大,AI可以帮助我们做不断地调整、优化。”孙捷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事实上,目前AI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正在扩大,特别是136号文件(注:《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布后,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都希望依赖AI进行精准市场预测和最优交易策略制定。
“AI技术的发展,训练越多,预测越准,随着新能源全面入市,电力市场发展逐步完善,AI更能够为电力市场交易提供有力支持。”在孙捷看来,AI气象模型、风险控制模型、功率预测模型、电价预测模型、AI量化交易策略模型等都会成为新能源入市法宝,助力驱动电力市场交易革新。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