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证券报记者实地走访巨能股份,与公司董事长孙文靖面对面,探寻巨能股份围绕如何塑造“制造智能工厂的工厂”,为其他企业提供以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辅助单元和智能工厂管理软件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帮助他们打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推动生产方式由大批量生产向柔性化、智能化转变。
输入“毛坯”输出“成品”
“先给你看一个小视频,这样有助于对我们当下的智能制造有更直观的感受。”孙文靖在大屏幕上打开一个视频,向记者展示和介绍巨能股份的一项最新成果。
“一汽解放的这个智能工厂项目,是巨能股份近年来交付的一个大项目,主要包括热前自动化、热后自动化、热前行星架自动化联线等多条生产线。”孙文靖说,车间全自动化运行,平时只需要维护小组和物流小组,负责往车间送入原料和送出产品。
如此一来,车间里总体呈现这样的制造场景:人工输入“毛坯”,再输出“成品”,其余全部实现“内循环”。生产工艺完整精密,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这一智能工厂的突出表现,不仅让巨能股份拿下首个亿元“大单”,也使巨能股份成为一汽解放的“最佳合作伙伴”,大大提升了巨能机器人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影响力。
不仅如此,该项目还实现当年发货,当年即交付验收。“从出图、设计,到生产、发货、安装调试,再到最后终端验收,我们只用了一年时间,这在行业内是没有过的。”孙文靖说。
今年82岁的孙文靖是我国数控机床、自动化领域的“长青树”,深耕数十载越发感受到,只有把机床生产线从单体生产变为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才能完全发挥数控机床的潜能。“数控机床可以24小时不停机,但用户采购一个单品的数控机床,生产过程中还需大量人力,生产效率低且制造成本大。”孙文靖说。
为解决这一难题,孙文靖带领团队开始谋划建设一座“制造智能工厂的工厂”,帮助用户实现生产过程再造重塑。2023年,巨能股份登陆北交所,成为北交所“智能工厂制造”的第一股,凭借在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方面成熟的模块化、标准化的产品方案,巨能股份形成了数控机床金属切削加工自动化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实现了数控机床完整的自动化,并部分实现了智能化,使用户的生产能力大幅提升。目前,公司累计服务400多个企业客户,交付2000多条自动化生产线。”孙文靖说。
主动服务“闻声而动”
在“宁夏巨能机器人远程主动服务平台”上,有一张巨能股份的全国客户服务地图,客户大部分分布于中东部地区。地图上每一个绿点代表一个客户,同一个客户拥有多条自动化生产线;黄点代表该客户的某条自动化生产线处于临时停机状态;红点代表该客户的某条自动化生产线报警,需要及时处理。
“我们的优势在于提供高效主动服务,分布在全国的2000多条自动化生产线,所有运行情况都在我们的实时监控之下。一旦发现地图上有红点,技术人员就会马上进行在线服务,指导企业排除故障。如果情况复杂,我们就派人去现场处置。”孙文靖说。
客户能够第一时间享受到及时、高效、个性化的售后服务,背后是巨能股份致力于数字化转型下的服务型智造,打造差异化客户服务优势,在挖掘市场潜力、适应客户需求、引领先进制造、推动转型升级方面积极开展独创性工作。
“巨能远程主动服务平台使用了工业互联网技术,安装自动化生产线的远程监控终端,深度提升智能化水平,开展远程在线监测、故障诊断、远程维护、故障处理等售后增值服务,以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助力客户发展。”孙文靖说。
目前,巨能股份依靠主动服务赢得了市场,客户评价相对较高,为后续长期合作奠定了稳定的基础。同时,巨能股份的智能化产品解决方案也为客户加快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作出贡献,2024年,在我国235个入选卓越级智能工厂(第一批)项目中,巨能股份参与建设的多个工厂成功入选。
柔性制造“随需而变”
今年4月,在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上,巨能股份展出高柔性智能生产线,诠释了“智造新范式”,通过模块化设计、智能调度系统和AI技术,实现“一条线、多品种”的无人化运行。
“很多企业的生产线无法解决个性化定制的高效生产问题。个性化定制并非易事,工业装备‘智能’、控制系统‘智慧’,才能感知不同的工艺,加工出不同的产品,最终实现个性化定制。”孙文靖说。
目前,我国制造业正经历从单机生产到自动化再到柔性制造的阶梯式跃迁,市场需求变化、技术突破和产业链重构共同驱动这一转变。针对市场变化,巨能股份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推理算法,不断优化调度策略,实现柔性线的生产效率和设备开动率最大化可集成控制柔性生产线、中央刀库、立体仓库等多种智能单元,从而实现个性化定制的高效化和工业流程的全局优化。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巨能股份针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自动化需求,特别是大型一体化压铸前舱、电池托盘、后地板等铝合金结构件,为行业头部企业提供个性化定制生产线。如巨能股份以广东鸿图为某知名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为主,设计了多品种兼容、融入机器视觉等多项技术的智能化产线,实现了首台套的产业化应用。
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生产工具的创新突破,巨能股份改变以往的大批量生产的方式,把柔性制造作为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关键路径,以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化、智能化转变,实现“多品种、小批量、定制化生产”与“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我国制造业企业规模庞大,自动化、智能化需求巨大,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自启动以来,已形成系统性推进格局。下一步,我们将沿着未来制造的方向,继续发展智能制造,突破智能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更大范围推广柔性制造等模式,加快企业智改数转进程,帮助更多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孙文靖说。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