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所谓“对等关税”在国际上掀起轩然大波,严重破坏了国际经贸秩序,冲击多边主义和经济全球化。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和外贸重镇,要充分利用自身在总部经济、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友城等方面多年积累的资源,加快对既有优势进行梳理和挖掘,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有效防范和应对国际贸易风险。
一、巩固总部经济
上海是总部经济的发源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推动上海经济发展、提升城市能级和增强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不仅是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主体,也是践行和维护多边主义的有生力量。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新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0家、外资研发中心30家,截至今年2月累计分别达到1027家和597家。2024年,全市新设立外资企业近6000家,实际使用外资超过176亿美元,引资规模保持高位。
自2002年在全国率先出台总部支持政策以来,上海根据跨国公司投资新动向和新特点,不断优化升级支持总部经济发展政策。如今,上海依然是外商最青睐的投资首选地之一、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布局的首选地之一。在这场双向奔赴中,上海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不断推进。近年来,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互动不断加强,帮助上海本土企业加快了国际化进程,更好地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
总部经济与上海城市发展愈加紧密地融合,因此,在应对国际贸易风险方面,上海要充分发挥总部经济集聚的优势,在促进总部经济效应充分释放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与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关联度。一是构建以总部为核心,产业融会贯通、资源要素集聚、良性循环发展的总部经济生态圈,形成以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为龙头、各类总部协同互补的集群生态,以需求和场景为牵引,更好地实践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应对国际经贸风险;二是结合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发展需求,探索离岸贸易、跨境电商和保税维修再制造等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更好地释放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发展潜能;三是深入推进全球营运商计划(GOP)、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计划(GOI),深入开展能级提升、功能拓展、创新赋能、服务增效四大行动,同时推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本土企业在技术转化、产业协同、生态共建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二、引育国际经济组织
浦东新区是上海市国际经济组织的主要集聚地。近年来,浦东持续推动落实国际经济组织集聚计划(GOC)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了多个高能级国际商会、行业协会等组织的入驻。截至目前,世博地区已吸引20余家国际经济组织入驻,涵盖多个关键领域,包括:国际知名仲裁机构,如国际商会(法国)上海代表处、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上海代表处等;专业领域重要枢纽机构,如新开发银行、法国国际展览业协会上海代表处等;行业规则制定领域权威组织,如世界核电营运者协会(英国)上海代表处和云安全联盟大中华区(中国香港)上海代表处等;航运功能机构,如德国物流联盟上海代表处、英国皇家航空学会上海代表处等。
国际经济组织在链接全球创新资源、扩大制度型开放和化解国际贸易风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法国国际展览协会上海代表处(UFI)、德国物流联盟上海代表处(LAG)、英国皇家特许船舶经纪协会上海代表处(ICS)、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上海代表处(SIAC)等国际经济组织,从会展、物流、国际船舶航行和国际仲裁等方面助力浦东本土企业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开展国际业务、优化全球布局,发挥自身在规则制定、资源链接等方面的功能,推动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实现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再如,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运营中心(AOC)致力于推进亚太地区贸易便利化和供应链互联互通,在贸易数字化、数据跨境流动等方面作出了有益尝试。
2024年11月,浦东出台《浦东新区促进国际经济组织发展若干规定》,提出重点聚焦引进与浦东产业链、价值链契合的国际经济组织,让国际经济组织与浦东制度型开放同频共振、携手共进。浦东国际组织数量多、层级优、集聚程度高,要充分发挥国际经济组织集聚度高、覆盖面广的优势,利用国际组织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有效应对国际贸易风险。一是充分利用国际经济组织有关论坛和对话机制,通过举办一系列重量级、高层次的峰会、论坛、研讨会及交流活动,提升上海企业话语权,助力上海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二是推动国际经济组织的相关成员机构拓展合作网络,强化本土企业与国际性专业机构、全球合作伙伴的联动;三是着重吸引和培育与上海功能优势和重点产业高度契合的全球性、权威性、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和仲裁机构;四是依托国际经济组织关注国际新兴前沿产业相关政策法案,如美国、欧盟等国际主要经济体在人工智能(AI)、新能源、量子信息、通信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出台的关键技术文件,借助国际经济组织的力量加强对这些前沿产业法案的解读、研究和应对。
三、善用友城资源
目前,重构国际经贸规则的路径包括:一是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多边国际经贸规则为引领;二是以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双边关系突破为推动力量。与多边国际经贸关系相比,双边关系更容易达成共识,在一些重点领域开放条款的含金量往往也更高。借助友城力量、发展以重点城市为主体的国际友城合作关系是构建良好双边关系的重要途径。当前,上海已与59个国家94个市(省、州、道、府、县或区)建立了友城关系,是我国全球“朋友圈”最大的城市之一,这些与上海市结好的国际友城,以及更多与上海建立友好交流关系的海外城市,一直是上海最重要的国际资源之一,也是上海构建更加开放的全球合作网络、应对国际贸易风险的关键节点。
上海的国际友城类型丰富、特色鲜明,一些与上海具有相近的城市气质,一些则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高的互补性。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国际友城,其功能已经从一开始的单一文化交流正在向全方位的产业合作、贸易往来、人才交流和科技创新复合功能转变。上海正在探索友城交流新形式和新内容,把双方优势资源的开放与合作“嵌入”友城平台,其中,建立高水平经贸关系、对标高标准经贸规则日益成为打造新型友城关系的重要发力点。例如,鹿特丹作为最早与上海结好的欧洲城市之一,如今成为同上海交往最活跃的国际友城之一,港口航运合作一直是两市合作的亮点与基础。作为国际知名的自由贸易港,鹿特丹在航运服务、要素流动和贸易规则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是上海重点对标学习的国际先进港口。
上海利用国际友城资源防范和应对国际贸易风险,一方面要梳理各类国际友城优势资源,对照CPTPP、DEPA等当前我国正在申请积极加入的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围绕重点领域和最新进展,以国际友城资源为平台加快突破。重点选择在高端航运服务业、数字贸易、金融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城市,围绕跨境电商、转口贸易、绿色贸易和数据跨境流动等领域深化开放合作,签署专项备忘录,推动相关案例落地;另一方面,以国际友城为纽带不断凝聚共识、扩大试点范围,不断积累在国际友城关系下开展的实践经验,以友城关系作为推动高水平双边经贸关系的“敲门砖”,为有效应对国际贸易风险积蓄“友城力量”。
(作者系上海市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自贸区研究室主任)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