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期间,美国出台超预期的“对等关税”政策,这一举措不仅冲击全球贸易秩序,还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产业链需求压缩、贸易成本提升,国内化工企业也难以幸免,面临着多方面的冲击与挑战。
“‘对等关税’政策的实施,将给国内化工进出口贸易格局带来巨大影响。”厦门国贸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韬表示,一方面,中国对美化工品出口将遭遇更高的关税壁垒,出口难度直线上升;同时,美国化工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也会因反制措施受限,导致中美化工贸易规模缩水。另一方面,关税政策会加速区域化贸易的崛起。在此背景下,中国化工企业将持续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及新兴市场,逐步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此外,供应链结构也将迎来重构。“为保障供应链稳定,企业需寻觅替代供应源;为规避关税风险,部分企业还需考虑转移部分生产环节,这将引发全球化工产业链的重构。”陈韬说。
受关税政策影响,化工产业链的进出口环节均会受到波及。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使下游部分企业订单受挫,不少出口美国的相关订单被紧急喊停,对东南亚国家出口加税也影响了我国的转出口表现。
据陈韬介绍,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中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逐年降低,对“一带一路”沿线及新兴市场的出口则逐年攀升,而新一轮关税问题将使区域化贸易特征更加显著。
进口层面,中国从美国进口的乙烷、丙烷等化工原料占比较高,这直接冲击了中国烯烃产业链。“关税对需求的冲击迅速且直接。中下游企业在订单与成本不确定性增大的情况下,会进一步降低库存、压缩生产计划。在需求锐减的背景下,商品价格快速下跌,且承接买盘量有限。”浙江特产石化有限公司研投总监宋仕威表示,供应端受到的生产冲击虽稍显滞后,但在商品价格急跌的大背景下,仍需承受利润大幅压缩甚至亏损的风险,局部可能出现供应增加、库存积压的状况。
宋仕威表示,目前特产石化直接出口至美国的货物数量不多,但大部分PVC原料出口至东南市场,加工成制品后再流向美国,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部分来料加工企业担心美国加征关税后订单价格失去优势,暂时选择降低开工率或者观望。”他称。
宋仕威表示,关税政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加大了贸易风险,目前企业以控制风险、降低敞口为主。“在日常业务中,企业会根据政策变动实时调整贸易合同和条款,更加注重套保及时性和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同时也更加关注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如中国信保)降低坏账风险。”他说。
记者了解到,为应对关税冲击,国贸化工已开展多种准备工作,在经营思路、供应链优化和市场拓展等方面全面发力,多维度应对挑战。
陈韬向记者表示,一方面要转变经营思路,考虑优化供应链多元化布局,规避关税变化带来的风险,加强与国内供应商合作,推动国产化替代。另一方面,对外持续深耕“一带一路”沿线和RCEP成员国市场,借助区域化贸易红利,降低单一市场风险;对内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加大开发力度,挖掘内需潜力,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通过积极应对,企业有望在新贸易环境中找到新的增长点。”陈韬说。
宋仕威表示,经历过上一轮中美贸易摩擦冲击的大部分企业都能做到“心中有数”,清楚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并积极运用金融工具对冲商品价格波动和汇率波动的潜在风险,同时也对出口订单流失、国内产能增加等做好了心理准备。
陈韬表示,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窗口期,欧美企业因能源成本高企和环保压力削减产能,中国凭借供应链稳定性和成本优势,承接了中高端制造业的转移,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和新兴市场国家的业务拓展方面。
在他看来,国内化工贸易企业可通过优化供应链、签署长期合同,构建“多元化+国产化”双保险。与此同时,进一步推进海外市场多元化,加大在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等地区的市场开拓力度,建立本地化生产基地或与当地企业合作,有效规避贸易壁垒,以应对新一轮挑战。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