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开市十六载:改革引领新程 创新驱动成长

证券日报 6小时前

2025年10月30日,创业板迎来开市十六周年。从2009年28家“拓荒者”鸣锣启程,到今年10月29日,1389家“创新尖兵”集结成阵、总市值超17万亿元,这片承载着服务经济转型、孕育未来产业重任的资本绿洲,已经从制度创新的“试验田”成长为滋养新质生产力的“示范田”。

10月27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将启动实施深化创业板改革,设置更加契合新兴领域和未来产业创新创业企业特征的上市标准,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企业提供更加精准、包容的金融服务。”

站在新起点,创业板将继续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创新,以更灵活的机制激发潜能,在服务科技自立自强、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浪潮中,续写资本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崭新篇章。

微观筑基

筑成长之基育企业之林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经济转型大潮奔涌,从传统产业驱动迈向创新驱动的趋势日益明朗。一批富有活力的科技企业破土而出,它们手握创新技术,心怀规模化梦想,却普遍面临融资渠道狭窄、资本供给不足的成长瓶颈。创业板的设立,正是回应这一时代之需,成为衔接创新要素与金融资源的重要桥梁。

十六年来,创业板始终紧扣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内在发展逻辑,围绕其“高研发、快成长”的典型特征,持续推进制度探索与适配性改革;同时,以资本为活水,借助多元化融资工具精准滴灌,为企业从技术突破到市场开拓全程赋能,助力无数创新“幼苗”茁壮成长为行业“栋梁”,真正实现了资本与科创企业的共生共荣、同频共振。

具体来看,在制度保障层面,创业板从开市初期探索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建立创业板特有的退市制度,为创新企业划定“安全发展区”,到2020年率先实施“增量+存量”同步推进的注册制改革,简化审核流程、优化信息披露要求,让符合条件的创新企业更快对接资本市场,再到今年6月份正式启用第三套上市标准,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一系列制度创新层层递进,既为企业发展筑牢“防护网”,也为其创新活力赋能。

作为创业板第三套上市标准的首位受益者,深圳大普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创业板IPO申请于今年6月份被深交所正式受理。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IPO拟募集资金18.78亿元,主要用于下一代主控芯片及企业级SSD(固态硬盘)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企业级SSD模组量产测试基地项目。

如果说制度创新为企业铺就了发展的“快车道”,那么奔涌的资本活水便是驱动企业前行的核心引擎。十六年来,创业板借助多元资本工具,形成一股强大的金融势能,并根据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进行精准滴灌。

南京肯特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登陆创业板为公司带来了多维度的深刻变化。“首先,上市直接为募投项目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进而显著扩大业务规模、优化产品结构并提升市场地位。其次,面对当前行业竞争格局分散的现状,我们公司可以充分运用资本市场的平台与工具,主动寻求符合长期战略的合作与整合机会,借鉴国际经验推动产业走向集中。最后,成为公众公司本身就是一场治理升级,促使我们借助外部监督与市场力量,持续完善管理机制与治理结构,从而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得益于制度与资本的协同赋能,高成长性已成为创业板公司最鲜明的标签。回溯开板之初,创业板尚无一家公司年收入突破30亿元或净利润超过5亿元,而截至2024年度,已有240家公司营收跨越30亿元大关,91家公司归母净利润突破5亿元,整体规模实现历史性跃升。

从成长动能来看,创业板企业的增长势头更为显著。以2024年年报数据计算(不包括2024年和2025年上市的企业),上市后营业收入增长超过100%的公司超600家,其中超百家营收增长超10倍;净利润增长超过100%的公司在300家左右,其中超30家净利润增幅超10倍。

这一系列数据,不仅印证了创业板企业的成长韧性,更展现出资本市场对创新主体的强大培育功能。

中观聚势

聚创新之势铸产业之链

十六年来,创业板不仅助推众多创新“幼苗”茁壮成长为行业“栋梁”,更在“三创四新”(即创新、创造、创意以及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初心引领下,通过锚定新产业赛道、推动新业态协同、赋能新模式落地的递进实践,形成了相互赋能的产业生态,铸就了支撑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坚实力量。

首先,锚定新产业赛道,选准方向聚“星”成群。创业板积极服务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三大重点领域,着力支持相关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实现关键领域技术突破与战略布局,让分散的创新力量向高价值领域集聚,形成规模化产业“星群”。

数据显示,截至10月29日,上述三大产业集群的企业数量已占创业板总量的48.09%,总市值占比超55.35%,相当于每2家创业板企业中就有1家来自核心新兴产业,每2元市值中就有1元集中于战略赛道。

其次,推动新业态协同,打通链条串“星”成“链”。针对产业上下游各自为战的痛点,创业板以协同机制打破壁垒,将“星群”串联成完整产业链,让分散作战变为协同攻坚。

新能源产业链为例,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在动力电池领域,从上游的正极材料企业(如容百科技)、负极材料企业(如璞泰来),到中游的电池制造企业(如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再到下游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如汇川技术),已形成覆盖“材料—电芯—动力电池包—电控”的完整链条。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些产业链协同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方面,龙头带动,推动全产业链良性互动,共同提质降本增效。如宁德时代的技术突破推动上游锂矿开采、中游电池制造、下游新能源汽车应用的协同升级,重塑新能源产业竞争格局,形成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资源整合,通过并购重组、产业基金等,实现上下游产业链整合,提升竞争力。

最后,赋能新模式落地,共享资源聚“链”成“火”。针对企业资源需求与供给“信息不对称”的痛点,深交所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平台,如联合政府部门共建“深圳线上工研院”,打造集需求发布、成果展示、资源匹配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让技术、成果、需求等资源精准匹配,加速聚“链”成“火”。

从“选赛道”到“通链条”再到“创模式”,创业板锚定“三创四新”板块定位,完成了产业资源从分散到协同的跳跃,构建起相互赋能的产业生态,这股力量正成为支撑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坚实支柱。

数据显示,截至10月29日,创业板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家数占比约九成,近七成公司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相关公司总市值超10.79万亿元,占板块比重高达63.47%。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燕翔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创业板已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未来要进一步发力。一方面深化制度创新,扩大第三套未盈利上市标准适用范围,覆盖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另一方面依托现有产业集群,完善并购重组机制,支持龙头企业整合上下游资源,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多维度发力才能让创业板更好发挥“中国未来之板”作用,为经济转型升级持续注入动能。

宏观赋能

强循环之能通金融之脉

十六年来,创业板不仅在微观层面培育企业成长、中观层面聚合产业势能,更通过持续深化投资端改革,优化资金供给结构、降低资本与科创企业的对接成本,成功引导社会资本向高附加值领域集聚,为科技自立自强、产业结构升级注入长期动能,成为打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关键枢纽。

针对早期资本市场存在的“短期投机倾向强、长期资金占比低、科创企业融资难”等痛点,创业板从投资者结构、交易机制、配套政策三方面发力,系统性重塑投资端生态。

具体来看,一是锚定“长期资金入市”核心目标,持续推动投资者结构机构化。如通过优化社保基金、险资、养老金等长期资金的持股锁定期收益机制(持有满3年可享受投票权加权、分红税率优惠),降低长期投资风险。二是深化交易机制创新,提升资本配置效率。如进一步放宽做市商制度覆盖范围,同时推出“盘后固定价格交易+大宗交易优化”组合机制,降低机构投资者大额交易对股价的冲击。三是打造“主题产品矩阵”,降低普通投资者参与门槛。数据显示,创业板指自2010年6月1日发布以来,逐步成为反映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创业企业发展的核心指标。目前全市场跟踪创业板指的ETF规模达1873.50亿元,跟踪创业板50指数的ETF规模达373.79亿元,“创”系列ETF总规模达2542.72亿元。

得益于这一系列改革的深化推进,创业板成交量与活跃度持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截至10月29日,投资者数量超5000万。

投资端改革的成效,最终体现在资金向科创领域的精准集聚。依托制度引导与产品创新,创业板形成了“资金跟着技术走、跟着产业走”的配置逻辑,让资本真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

总体来看,十六年来,创业板以制度保障与资本活水,培育了一批从初创走向领军、从追赶到并跑甚至领跑的创新力量,以企业成长的生动叙事,奏响了中国自主创新的时代强音;秉持“三创四新”导向,推动产业资源从分散布局走向集群发展、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优势,以聚合之力重塑中国产业升级的生态格局;依托市场化机制,促进资本要素高效流通、服务能级持续提升,以扎实的实践成果诠释了科技、产业与金融的良性循环。

站在新起点,随着深化创业板改革的即将启动,创业板将全方位加大对优质科技企业的包容性、适应性和精准支持力度,引导更多先进生产要素向科技领域聚集,促进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原标题:创业板开市十六载:改革引领新程 创新驱动成长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点阅读
美联储降息25个基点 宣布12月1日结束缩表
美联储降息25个基点 宣布12月1日结束缩表
财联社 727评论
全球市场:纳指续创历史新高 英伟达市值站上5万亿美元 Meta盘后跌超8%
全球市场:纳指续创历史新高 英伟达市值站上5万亿美元 Meta盘后跌超8%
东方财富研究中心 91评论
鲍威尔敲打华尔街:别把12月降息当成理所当然
鲍威尔敲打华尔街:别把12月降息当成理所当然
财联社 74评论
北京连发三文!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激活首都资本市场活力
北京连发三文!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激活首都资本市场活力
券商中国 107评论
打开东方财富APP查看更多内容
24小时点击排行
操作:光伏、新能源大口吃肉!今日重点追击有色金属,速速发车!
明天注意!19个半导体龙头业绩暴增,16个暴雷,长川科技暴增143%
基金理财如何做到逢低分批买入,怎样才算‘低’呢
深夜利空,11个龙头集体暴雷,龙头利润暴降89%,中航系也下滑
漂亮,三季报的辉隆股份业绩解读!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写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