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佬的减肥药生意,有了新进展。
9月29日,袁建栋实控的博瑞医药披露,BGM1812注射液,获美国FDA批准,开展超重或肥胖治疗的I期临床。

袁建栋本人,也准备大手笔增持博瑞。
7月中旬,他已与博瑞医药签订协议,拟以每股22.56元的价格,斥资不超过5亿现金,全额认购2216万股。
若此次定增顺利完成,按照29日收盘价计算,其账户浮盈将超8亿元。
“实控人全额包揽的定增,或为加强控制权、宣示信心。”透镜咨询创始人况玉清告诉《21CBR》记者。
自掏腰包
袁建栋治下的博瑞,正处于青黄不接时期,手头拮据。
1-6月,其营收为5.37亿元,净利润仅1717.3万元,同比下滑超过8成,低于市场预期。东吴证券研报曾预计,其2025年净利润能达到2.6亿元。

管理层认为,业绩不振有两个原因:
一是奥司他韦原料药及制剂,受流感趋势影响,需求与价格下滑;二是抗真菌类原料药收入减少,加之其毛利高,销量下降致利润下滑。
主业收入减少,研发依旧烧钱不止。
《21CBR》记者统计发现,2022年至2024年,袁建栋团队在研发上共花费7.68亿元,营收占比在20%上下。
到2025年上半年,其研发投入达到3.48亿元,占营收超6成。

截至6月底,单BGM0504的研发总投入,就达到3.8亿元,占在研项目累计投资总额的6成。
账上货币资金仅7.4亿元,为了补充流动资金、给研发提供保障,8月,博瑞医药披露5亿定增方案。
本次定增,基于2024年5月的预案,当时资本市场行情低迷,博瑞医药股价在30元左右徘徊。

时隔一年多,截至29日收盘,其股价上涨1.6倍。
“定增的发行价,通常不低于30日或60日均价的80%,且多在方案推出时确定。”况玉清对记者表示,从方案推出到拿批文,常需数月,易滋生投机套利空间。
袁建栋及其母亲钟伟芳,为博瑞医药实控人,持股38.5%。按目前约250亿的市值计算,这部分资产价值,接近100亿元。

定增完成后,袁建栋、钟伟芳持股比例,变更为不超过41.6%。
根据协议,限售期为48个月。也就是说,这对母子增持的股份,至少四年后才能卖出。
亟待爆款
袁建栋原本主营原料药、仿制药,产品覆盖抗病毒、抗真菌、免疫抑制以及抗肿瘤等领域。
2021年,他半路出家做减肥药,自打转型以来,尚未有一款创新药实现商业化。
核心在研产品BGM0504,主攻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为袁氏所看重。
这款药和礼来的替尔泊肽类似,均是双靶点药。
相比单靶点药物,双靶点药物可以激活GLP-1和GIP两种受体,有更好的减重降糖效果,并减少副作用。

《21CBR》记者以投资人身份致电博瑞医药,公司称,双靶点药物研发进展走在行业前列,赛道火热,但自家产品有独特优势。
疗效上看,II期数据显示,BGM0504的降糖和减重效果,优于司美格鲁肽,降糖效果超越了替尔泊肽的文献数据。
BGM0504注射液2型糖尿病和减重两项适应症,国内III期临床试验已完成入组,处于给药和随访阶段。
袁建栋找来一位实力帮手——华润三九,双方将共同推进后续研发、生产及商业化。
他期待,借助合作方强大的注册申报、市场覆盖和商业化能力,让BGM0504注射液尽快上市。
博瑞医药向记者解释,此授权非传统对外授权,产品专利权未变,仍归博瑞医药。
根据临床进展、上市许可获批的情况,袁建栋有望从华润三九获得最高2.82亿元里程碑款。
创新药投入关键期,其出海与融资脚步也在加快。
26日晚,博瑞医药披露赴港二次上市计划,希望增强境外融资能力和加快海外业务布局。
多线布局
55岁的袁建栋,科班出身。
他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博士就读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曾在美国恩佐生化公司任职,2001年创立博瑞医药,2019年带其登陆科创板。
原料药业务增长受限,他调整定位,从早期聚焦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及制剂,转向打造高端化学制药公司。
袁建栋给博瑞的最新定位,是“原料药与制剂一体、创新药与仿制药结合、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并重。”
袁建栋对自家减肥药寄予厚望,希望尽快拿到国际大单。
两年前,他在一个电话会议上表示,自己亲自下场“试过药”,服用自家产品两个月,减重30斤,效果显著。
“BGM0504产品具备全球竞争力,会谋求出海。”8月的投资者交流会上,袁建栋明确表达出海野心。
9月23日,博瑞医药称,海外布局正常推进:
BGM0504注射液降糖适应症,印尼Ⅲ期已给药;减重适应症美国US bridging临床已完成,已与FDA开完End-of-PhaseII会议并收到正式纪要。
“我们会根据FDA的建议,完善III期临床方案并提交,对方可能需要3至6个月进行审查。”博瑞医药称。
“目前在印尼市场,已与当地药企合作,美国方面还在临床研究中。”官方回复,一切以公告为准。
除BGM0504外,袁建栋还有多手准备。
财报披露,其减重、抗肿瘤领域管线内,还有多款项目,部分处于早期临床阶段,何时能造血尚不可知。
投资人对博瑞医药,也无法形成稳定预期。7月至今,其股价先是一路狂飙,冲至122元/股,后转头向下,截至9月29日收盘,腰斩至60元左右。
要打造一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制药企业”,袁建栋还需要时间。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