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头疼脑热、突发急症,能否就近就便“够”上最需要的医疗服务?
医疗资源均衡布局,不仅关乎“一张床”的科学分布,更牵涉到基层医疗机构人员激励、高校人才培育等方方面面。
9月24日上午,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对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工作开展专题询问。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等部门负责人到场应询。
数据“上云”,新药研发提速
“数据不互通、患者重复检查,还增加了就医负担。”专题询问现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徐建刚的一番话,道出不少与会者的心声。
“上海各医疗机构较早实现信息化,但自建的数据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一大平台的形成。”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闻大翔透露,全市层面已成立工作专班,推动本市医疗数据平台建设以及医疗数据有序开发利用。
目前,市数据局正牵头相关部门建立覆盖全市的医疗数据云平台。今年底前,全市415家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以及2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相关医疗数据有望“上云”。截至上月底,该平台已接入262家医疗机构。
医疗数据的共享互通,不仅关乎群众就医体验度,也直接关系创新药械企业的研发速度。
回应社会关切,闻大翔在会上“剧透”该平台的后续计划。他介绍,聚焦医疗数据的有序开发利用,市卫生健康委、上海市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市大数据局等部门已联合起草拟定了相关管理办法。未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更多企业有望使用脱敏后的医疗数据进行创新场景开发。比如,生物医药企业可使用部分临床医疗数据,用作新药研发;商业保险公司也可使用相关数据开发创新商业保险产品,以此作为医保的有力补充,支撑完善多元支付机制。
分类规划,新增床位重点投放
专题询问现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们盯着一组组数据追问。
市人大监督调研显示,按202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480.26万人计算,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实际开放床位7.82张。这一数字已超过“十四五”规划设定的目标。从整体来看,医疗资源供给丰富。可落到各区,医疗资源不平衡现象犹存。在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方面,黄浦区为35.35张,静安区为19.04张,徐汇区为18.53张,而浦东、松江、宝山、奉贤等区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当前的医疗资源布局与本市人口聚集特征仍未完全匹配。
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计划对全市16个区分类管理。具体来看,把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核定床位数7.5张以上的区列为“资源饱和区”;6.5张至7.5张之间的列为“严控增长区”;6.5张以下的作为“适度增长区”。目前,全市共有4个区被划入“适度增长区”。“十五五”期间,全市新增床位将主要用于“适度增长区”。
规模之外,还有委员关注“一张床”能否切实满足百姓需求。调研中,他们发现,作为全国率先迈入老龄化的城市,上海的癌症、心脑血管以及失能失智等与老龄化相关的疾病治疗需求日益增长。与之相对应的是,康复医学、老年护理、急症重症等方面供给侧改革滞后于需求变化。一些医院的康复技术与设备更新滞后,护理人员短缺,急救资源紧张。
“‘十四五’期间聚焦在投资于物,实现市级优质医疗资源总体布局均衡;‘十五五’期间,将更聚焦投资于人,注重医疗机构内涵式发展。”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补充道,接下来将继续补短板、强弱项,持续完善相关领域的医疗服务。
投资于人,优秀医护在基层留得住、有奔头
医疗资源是否均衡布局,不仅要看“硬件”,还要看“软件”。
“人是医疗资源当中最核心的要素,医疗人才深刻影响着医疗资源的均衡布局。”会上,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何少华抛出困惑,基层和郊区医疗机构能否建起一支“留得住、干得好”的医务人员队伍?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回应,其正通过薪酬制度改革、职称评定管理等,推出扎实举措,增强基层医疗机构岗位的吸引力。比如,针对二级综合医院、社区卫生中心等,放宽高级、中级岗位的评定比例。其中,二级综合医院的高级职称比例从13%增至20%。收入分配方面,针对区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已连续两年增加绩效工资总额。
为确保基层医疗机构始终有“活水”流动,相关部门还出台了一项“硬性规定”——医疗人员如想从中级职称提升至高级职称,必须有一年以上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经历。
医疗机构人才分布不均外,学科配置也存在一定失衡现象。
“部分医疗机构的病理科仅有一至两位病理师,该如何加强紧缺人才培养?”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周景泰忧心忡忡地说。市人大监督调研显示,相较于外科等传统优势学科和热门学科,一些薄弱学科,如急救、麻醉、精神卫生、康复护理、病理等,长期面临人才匮乏、资源短缺、发展缓慢等问题。
市教委副主任赵震回应,接下来将持续优化医学学科专业布局。目前,围绕康复、护理、公共卫生等紧缺领域,新增了4个本科专业点。此外,还将持续实施紧缺医学人才培养计划,在临床医学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项目中,进一步加大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