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楼市又一新政落地。
8日,北京市住建委、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调整本市房地产相关政策的通知》。最重要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符合条件的家庭五环外不再限制购房套数。”
为什么划定在五环外?可看一组数据。
先是供给,据中原地产研究院统计,当下北京新建商品房住宅库存81.4%在五环外,二手房约50%的房源也在五环外。
再是需求,据中指研究院监测,1-7月北京新建商品住宅销售套数,五环外占比超80%,二手住宅成交套数五环外占比也超50%。
“政策重点是为了加速外围区域的市场去化,有利于想要在五环外购置房产的家庭,以及有多套房产进行资产配置的人群。”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对三里河表示。
回溯北京过往几次新政,也多以五环为分界线,稳步有序放开购房门槛。针对重点热点区域靶向施策,能让更多有能力、有意愿、有需要的居民家庭进入市场。
什么样的家庭符合条件?包括北京户籍居民家庭、在北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达到相关年限的非北京户籍居民家庭。
虽然购房套数直接放开,但购房群体仍有针对性,说明北京购房政策的优化节奏依然是“稳步走”,既精准释放改善需求,又避免局部非理智过热。
同时,北京还推出多方面的公积金政策支持,对符合条件的缴存职工形成双重政策红利。
楼市企稳离不开政策支持。
自2024年“930”新政以来,北京时隔10个月后再次调整限购这一需求侧的限制性政策,具有现实的紧迫性。
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537.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352.3万平方米,下降0.8%。
门槛低了,负担轻了,需求就活了。政策的及时拉动,直接向市场传递出乐观的信号。
细看北京本次新政的锚点,还有一个表述值得关注,那就是“更好地促进职住平衡”。
这也为我们理解政策提供了新的视角:放宽五环外购房限制,有利于引导人口和产业向五环外迁移,促进职住平衡,缓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推动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
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依然存在“温差”:核心城市核心区域的销售持续高热,而城市边缘地区或低能级市场依然承压。
住建部部长倪虹此前曾谈到,“虹吸效应”是世界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在城镇化进程中,中国政府注重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房地产市场因城施策,是防止房地产领域“虹吸效应”负面作用的一种制度安排。
张波以上海和北京对比解释称,上海外环外产业布局多,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都较为集中。因此,上海外环外的政策取向更多体现在定点放松,选择不同区域精准施策的可能性更大。
协调发展是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应有之义。房地产发展需要适应现代城市空间功能的重构进程,以不同的城市能级和区位禀赋,探索与当地发展相匹配的模式。如此方可消减“温差”,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