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田鹏
近年来,得益于政策体系的持续护航、技术创新的加速突破、完备产业链的协同支撑以及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的强劲拉动,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成为全球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众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市公司既是躬身入局的实干者,又是产业升级的破局者。它们以资本市场为支点,撬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的双重杠杆,在全球竞争的棋盘上落子如飞。
以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以下简称“深市”)智能制造代表企业为例,它们正凭借核心技术深度嵌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花智控”)作为热管理系统龙头,掌握电子膨胀阀等关键技术,服务多家等头部车企;江苏博俊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俊科技”)以一体化压铸技术,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供应造车新势力;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盈精密”)聚焦电池结构件与连接器,为诸多企业提供安全高效产品。
当“星穹”下的智造革命遇上万亿级新能源赛道,这些企业正以创新为引擎,竞逐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制高点。
企业抢占发展制高点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今年前4个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历史上首次双双突破10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延续快速增长态势。1月份至4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完成442.9万辆和43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3%和46.2%,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2.7%。
在行业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链公司迎来发展黄金期。从动力电池到智能座舱,从整车制造到充电设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凭借技术积累与产能扩张,正加速抢占全球市场份额,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双重浪潮中勾勒出中国智造的升级图景。
例如,博俊科技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结合汽车行业轻量化的发展需求,对轻量化材料的应用进行大量分析与研究,同时已导入热成型、一体化压铸等先进工艺技术,为公司业务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据上述相关负责人透露,公司一体化压铸产品如后底板、减震塔产品等将在今年第二季度实现量产。
“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讲,由液态电池转向固态电池的潜在技术路线变革,以及中低端新能源汽车对于更具有性价比的热管理组件的需求提升都需进一步加大投入研发创新及成本控制的力度。”三花智控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称,为此,公司一直以来都在坚定不移地探索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持续加大对于研发力度的投入,通过具备全球性竞争力的3层研发体系,构建了从未来前沿技术发展方向到现有产品迭代更新需求的全方位研发矩阵。
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如果说行业机遇带给了产业链企业发展“东风”,那么相关企业自身的研发创新则赋予了其穿越周期的核心竞争力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
这种创新不仅是对现有技术的迭代升级,更是对未来产业趋势的提前布局——博俊科技将一体化压铸工艺从概念变为量产,用工艺革新打破传统制造瓶颈;三花智控以三层研发体系锚定固态电池、高效热管理等技术坐标,在行业变革前夜埋下创新伏笔。
长盈精密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需要始终站在时代前沿,追踪国际一流客户的动向,同时跟进新涌现的“现象级”潜在新客户,同优秀的终端客户一起紧跟技术发展方向。同时,重视自身创新,作为精密零部件提供商,要从“提供”转型“服务”,注重材料、装备、工艺方面的创新,通过不断的技术升级和迭代服务最新的技术方向。公司每年在研发上积极投入,研发投入金额占营收比重8%-10%,近三年累计投入36.78亿元。此外,持续培育创新技术人才,通过培养和引进创新技术人才,保持在竞争格局中的领先优势。
当市场红利与技术红利形成共振,这些企业正以“研发投入强度高于行业均值”的姿态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完成从“配套者”到“引领者”的角色跃迁,让创新真正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永动机”。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向深度智能化、全面低碳化加速演进,这些以研发创新为基因的企业,将继续以技术突破引领行业标准重构。这场由中国企业主导的创新接力赛,不仅将重塑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链的权力版图,更将推动“中国智造”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升级为技术标准、产业生态与低碳解决方案的全方位输出。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