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办法修订后首例“强强联手”: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超4000亿的国产算力突围

财中社 05-27 18:32



5月25日晚间,两份公告或让中国半导体与算力领域迎来历史性转折。

科创板芯片设计龙头海光信息(688041)宣布,拟通过换股方式吸收合并算力龙头企业中科曙光(603019),并于次日开始停牌。


这场“反向吸收”重组,不仅是《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修订后的首例,更是两家曾因资本分拆而独立发展的企业,为抢抓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新机遇,促进产业链整合和高质量发展,选择以“产业链闭环”姿态重组的战略抉择。

走向重组

海光信息中科曙光的渊源始于2014年。

中科曙光2014年11月6日上市前,中科曙光联合天津海泰科技投资、中科院计算所等于10月24日成立了海光信息前身海光有限,旨在通过合资模式突破国产高端处理器技术瓶颈。此后,经过股权调整稀释,中科曙光逐步退出主导地位,保留27.96%股权,仍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2016年,美国超威半导体(AMD)技术授权海光信息进行产品设计,由此,海光信息开启独立发展道路。

近十年间,两家公司逐渐走向分化。

海光信息依托超威半导体的x86架构授权,围绕CPU(高端通用处理器)和DCU(高端协处理器)产品的双重布局,成长为国内高端计算芯片设计企业的领军者。

2022年,中科曙光为支持芯片业务独立融资,推动海光信息在科创板上市。海光信息上市前后的业绩,体现其得到105.83亿元融资后业务一路向好的态势。

2019-2024年,海光信息分别实现营收3.79亿元、10.22亿元、23.10亿元、51.25亿元、60.12亿元和91.62亿元,期间CAGR(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9.09%;归母净利润改善明显,从亏损8290万元增长至19.31亿元。

海光信息2021年实现扭亏为盈后,归母净利润一路上升。2021-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27亿元、8.04亿元、12.63亿元和19.31亿元,期间CAGR同样高达80.91%。

据2025年一季报,海光信息第一季度实现营收24亿元,同比增长50.76%;归母净利润5.06亿元,同比增长75.33%。主要受益于地缘政治推动下的国产化替代进程,及其产品在国产大模型如DeepSeek中的快速适配。

而聚焦服务器与超级计算机系统集成的中科曙光,深耕国内服务器与云计算。目前,中科曙光的政务云覆盖90%省级渠道,液冷服务器国内市占率近60%,位列中国液冷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市场规模第一。

受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中科曙光结束了连续10年的营利双增长。2024年,中科曙光实现营收131.48亿元,同比下降8.4%;归母净利润19.11亿元,同比增长4.1%,在其净利润中,有28.26%为海光信息的股权投资收益。

此次合并重组的核心动因,或在于“技术自主化”与“产业链安全”的双重压力。

自2019年6月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双双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后,超威半导体不再提供相关技术服务,海光信息开始自行迭代开发后续产品和技术,中科曙光的超算系统与服务器也开始受制于“芯片断供”。

在产业供应链方面,海光信息主要依赖少数几家晶圆厂和封装测试供应商,2024年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占比达67.64%;在客户结构方面,其产品主要通过服务器厂商销售,2024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高达98.16%。客户供应商双集中,海光信息的经营风险凸显。

同时,海光信息CPU需深度适配服务器系统以优化性能,而中科曙光需要自主芯片支撑其算力服务业务。二者重组后,或能实现如华为昇腾芯片一般的“芯片设计-服务器制造-云计算服务”全链条布局。

而且,“新国九条”“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及5月16日修订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等政策鼓励头部企业整合资源,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的合并重组符合“强链补链延链”的国产替代战略。

在政策推动下,科创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热度攀升。“科创板八条”发布后,新发布并购交易102单,交易金额超260亿元。今年以来,新增40单并购交易,其中发行股份或可转债购买资产14单,现金重大重组5单。

国产算力生态的重构

截至停牌前(5月23日),海光信息股价136.13元,总市值3164亿元;中科曙光股价61.9元,总市值906亿元。若市场估值溢价,那么两者重组后将形成市值超4000亿且A股首家覆盖半导体设计、服务器制造与算力服务的巨头企业。

重组后,海光信息和中科曙光或能从技术协同及行业格局方面对国产算力生态进行重构。

硬件适配上,海光信息的第三代产品海光3000系列、5000系列和7000系列CPU及DCU产品海光8000系列,将与中科曙光的液冷服务器、AI服务器深度集成,大幅降低性能损耗;生态兼容上,中科曙光的“曙光云”云服务产品可与海光信息的开源工具链相融合,推动国产x86生态从“可用”向“好用”升级。

市场渗透上,中科曙光在政务、金融领域的渠道资源可与海光信息近5000家“光合组织”生态伙伴结合,加速国产芯片在关键行业的替代。

目前,海光信息在超威半导体技术永久授权并开始自主研发后,仍是国内唯一具备x86架构CPU研发能力的企业,也是华为芯片在通用计算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华为基于买断ARM V8架构自行研发的昇腾与鲲鹏芯片,已依托鸿蒙生态在政企市场快速扩张,与海光信息是同一赛道的“玩家”。

而中科曙光拥有“芯-端-云-算”全链条的投资版图,除投资海光信息外,还投资了曙光数创(872808)、中科星图(688568)和曙光云计算等,构建了背靠中科院的计算生态业务。中科系A股公司跨学科的结合,在交叉领域中实现协同,有望打开各自的业务天花板和市值空间。

若重组计划顺利通过监管审批,合并后的实体将成为我国算力生态构建的核心力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海光信息和中科曙光的董事长于近期双双离职。1月24日,中科曙光董事长李国杰因年龄原因辞任董事长、董事及董事会战略委员会等一切职务;4月30日,海光信息董事长孟宪棠亦因年龄原因辞任董事长等职务。目前,中科曙光由总裁历军担任代理董事长,海光信息董事长仍处于空缺状态。

有业内人士指出,芯片生态建设不是靠几家企业就能实现的,主要看企业的市场份额与技术能力,通过兼容已有的系统生态,在未来实现逐步替换。

在外部技术围堵和内部生态短板的双重压力下,这场重组能否真正实现1+1>2的协同效应,让国产算力在全球科技博弈中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仍取决于重组双方的战略定力。

(文章来源:财中社)

文章来源:财中社
原标题:重组办法修订后首例“强强联手”: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超4000亿的国产算力突围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点阅读
何立峰:欢迎美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中国资本市场建设发展
何立峰:欢迎美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中国资本市场建设发展
新华社 228评论
利好来了!顶层设计将出台 4000亿级大市场 机构关注这些股
利好来了!顶层设计将出台 4000亿级大市场 机构关注这些股
证券时报网 664评论
知情人士:商务部加强稀土出口管制政策宣讲 或预示放松对欧芯片企业出口
知情人士:商务部加强稀土出口管制政策宣讲 或预示放松对欧芯片企业出口
中国日报网 224评论
美股三大指数震荡整理 房利美、房地美大涨
美股三大指数震荡整理 房利美、房地美大涨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58评论
打开东方财富APP查看更多内容
24小时点击排行
值此佳节,祝各位朋友安康
三星筑底 即将变盘
5月总结。
午后大盘风云走向(周三)
反内卷生存指南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写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