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上海报道
肺癌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一的恶性肿瘤,《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情况》预估,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新发肺癌病例数约为106.06万,占所有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的22.0%,而因肺癌死亡的人数为73.33万,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病例的28.5%。尽管少见、罕见靶点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但患者数量仍不容忽视。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和肺癌精准治疗的不断进步,ALK融合或ROS1融合阳性等少见、罕见靶点的患者,在接受合适的治疗方案后,迎来了更多生存的希望。因此,加强临床医生对这些靶点的认识,同时推动医疗资源有序下沉,推动更全面、及时、精准的肺癌诊疗实践至关重要。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周彩存教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对于那些罕见的靶点,一旦发现并通过规范的靶向治疗,患者的生存期可以显著延长,达到八年、九年甚至超过十年,使得肺癌转变为一种慢性疾病。即便对于那些没有明确靶点的患者,结合免疫治疗和化疗,研究数据显示五年生存率也能达到约30%。因此,肺癌并不等同于死亡,通过精准的治疗策略,患者有很大的机会实现长期生存,甚至将疾病转化为慢性病。
“一定要遵循科学和精准的治疗原则,必须进行的检查和检测一定要完成,合适的靶向药物也应适时使用。切勿拖延,等到病情严重时再采取措施,那样效果会大打折扣。”周彩存教授强调,对于有靶点的患者,应使用靶向药物治疗;对于无法使用靶向药物的患者,也应考虑结合免疫治疗和化疗。
罕见靶点认知亟待提升
《中国ROS1融合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诊疗现状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占比在 80%~85%。在中国,肺癌不仅是最为常见的癌症,国家癌症中心数据(NCC)定期报告中显示 2022 年肺癌已经成为中国的首要恶性肿瘤,也是引起男性女性癌症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并且我国肺癌负担日益加重。
在中国患者中,c-ros 癌基因 1(C-ros oncogene 1, ROS1)融合的阳性率约为 2%,且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疾病的晚期阶段。
随着分子医学的进展和靶向药物的不断涌现,NSCLC 的治疗已由化疗为主进入到个体化分子靶向治疗的时代。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的临床应用的分子靶向治疗主要针对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突变、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融合和 ROS1 融合、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 B1(v-raf murine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B1, BRAF)突变等,其中 ROS1 基因融合已是 NSCLC 中重要的靶点之一。
而目前ROS1融合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诊疗全流程中面临的挑战涵盖诊断、治疗以及长期管理等各个关键环节。一方面,患者实际接受基因检测的比例显著低于临床医生的推荐,同时,不同地区的医生对基因检测的认知差异也影响了患者的确诊时机。在治疗方案选择上,ROS1融合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二线治疗中仍主要依赖化疗,而靶向治疗的采用比例仍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异地就医、长期治疗带来的经济负担,也是这一群体患者在长期管理中遇到的普遍困境。
周彩存教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首先,包括ROS1在内的罕见靶点检测率尚未达到理想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公众对这类罕见疾病的认知尚浅,对于发病率仅介于1%至2%之间的现实,未能给予充分的关注与重视;其次,ROS1检测对样本的要求较高,而EGFR检测相对简单。部分医生在活检操作过程中的精确度有所欠缺,进而影响了样本的质量,使之无法达到检测标准,这构成了我们所面临的第二项挑战。
“此外,目前的检测费用需要患者自费,经济负担成为一个重大障碍。因此,许多医生在检测主要靶点(如EGFR、ALK)时会有所侧重,而对于罕见或少见靶点则可能选择不进行检测。”周彩存教授指出,鉴于单独检测ROS1等罕见突变的成本较高,建议采用多基因检测方法,一次性找出所有可能的驱动基因突变,这样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提高检测效率。
这也意味着,提升疾病认知、确立检测标准、加快检测速度,是社会各界需要努力的方向。“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一旦找到靶点,他们通常愿意接受靶向治疗。然而,目前仍有一些患者在一线治疗中未使用靶向药物,原因在于检测过程耗时,结果并非立即可得,可能需要等待2至3周甚至一个月。鉴于检测周期相对较长,患者往往难以承受长时间的等待,因此可能会倾向于选择化疗作为暂时的替代治疗方案。目前,提高检测手段和效率,缩短检测结果的出具时间至关重要。”周彩存教授强调。
推动肿瘤诊疗同质化
《白皮书》显示,基因检测方面,临床常用的 ROS1 融合检测方法有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situ hybridization,FISH)、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以及新兴起的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这些方法各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专业指南通常推荐如多基因同时检测的PCR技术或NGS。
在治疗决策方面,国内外指南推荐一线使用靶向治疗。对于IV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SCO指南推荐了针对EGFR、ALK或ROS1突变的靶向药物治疗方案。
尽管 ROS1 抑制剂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中国,关于ROS1融合阳性NSCLC患者的实际诊疗现状依然不明确,特别是在克唑替尼治疗后疾病进展时,治疗方案的选择上的数据较为有限。此外,针对中国人群的回顾性研究和系统综述较少,缺乏系统性的地区数据。尤其是不同地域范围内 ROS1 融合阳性 NSCLC 的检测、诊断、治疗现状和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
近年来,恶性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由于肿瘤诊疗水平及医疗资源还存在着一定区域差异,提高县域医院肿瘤诊疗能力,加强质量控制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根据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印发的《“千县工程” 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到2025年,全国至少 1000 家县医院要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水平,发挥县域医疗中心作用,为实现一般疾病在市县解决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千县工程”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依托县医院建设临床服务“五大中心”,而肿瘤防治中心建设位列其中。
规范化、标准化和同质化是国家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肿瘤诊疗质量管理的迫切需求。周彩存教授指出,在基层,我国临床医生在继续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不少专家学者会深入地级市和县级医院开展教育工作。对于那些地理位置偏远、不便出行的地区,也会邀请知名专家进行线上交流,并将国际专家纳入线上沟通网络。
“我们致力于将肺癌检测相关的检查技能传授给县级医院的医生们,也会定期深入基层,并欢迎基层医生到上级医院进行短期访问学习,通常只需三到五天,他们便能迅速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一新技能于临床实践中。”周彩存教授指出,例如,CT引导下的肺穿刺、机器人引导下的肺穿刺、气管镜检查和超声内窥镜检查等技能,一旦学会,医生们便能立即在自己的工作中应用,从而提高基层医生的临床操作能力和标本采集质量,最终提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检测平台的建设也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假设一家新医院一年能够接诊500名肺癌患者,每月需处理数十名病人,因此,构建一个高效的检测平台变得至关重要。“我们必须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比如如何集中资源进行检测,在地级市或省级范围内建立检测平台,并提高检测速度。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尽管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厂家、企业与政府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周彩存教授说。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