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辅助驾驶成为新能源汽车“下半场”竞争焦点的当下,行业管控政策引发广泛讨论。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商汤绝影CEO、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王晓刚表示,当前对“智驾”的规范与引导,并非给智能驾驶发展按下“暂停键”,而是通过明确安全边界、统一认知标准,推动行业从无序竞争迈向有序创新,为技术深度融合与规模化落地筑牢根基。
王晓刚认为,这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国家加强管控,本质是为了统一认知标准,避免‘概念炒作’误导消费者。例如,L3级自动驾驶的定义明确为‘有条件自动驾驶’,系统需承担全部驾驶职责并预留安全接管时间,这与L2级辅助驾驶有本质区别。规范宣传口径,能帮助用户清晰理解功能边界,避免因误用引发安全风险。”
“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已超越传统工业应用范畴,正从‘工具属性’向‘通用技术’进化,成为连接人与生活的交互载体。”王晓刚表示,正因为此,安全已成为智能化发展必须优先破解的核心命题。他举例称,高阶智驾系统不仅需满足安全驾驶需求,更要在复杂城市道路、极端天气场景中实现拟人化决策,甚至通过用户习惯学习优化体验,这种“从工具到伙伴”的转变,正是智能化进入深水区的标志。
针对低成本车型如何实现高阶功能规模化,王晓刚表示,商汤绝影正通过“多平台、多方案、多传感器”的分层技术架构,破解低价车型的智驾部署难题。“我们会根据不同车型的成本定位与场景需求,匹配差异化的传感器配置(如纯视觉、多传感器融合等),但核心是明确每类方案的安全边界。什么场景能做,什么不能做,必须通过仿真测试与数据验证提前界定。”他说。
王晓刚进一步解释,低成本车型的智驾规模化,并非简单的技术下放,需要在算法效率、算力优化、数据闭环等环节进行针对性创新。例如,商汤绝影通过轻量化模型设计,在保证感知精度的前提下降低对高算力芯片的依赖,同时通过“影子模式”持续积累真实道路数据,反哺算法迭代,实现“低硬件成本+高体验价值”的平衡。
本届上海车展上,商汤绝影全面展示了生成式智驾R-UniAD技术方案,并发布近实时在线交互的4D世界模型“绝影开悟2.0”,打造辅助智能驾驶新路标。
王晓刚以“施工占道场景”为例,相比1.0版本主要聚焦2D视频生成技术的打磨,2.0版本进化为近实时在线交互的4D世界模型,能够实现“4D空间自由交互”,通过仿真复现训练找到最优路径,充分探索多元场景的安全边界。
“辅助驾驶方案的量产交付正在提速。”王晓刚表示,今年3月底,绝影和广汽联合打造的行业首批基于地平线征程6M的辅助驾驶方案正式量产上市。预计今年还有更多基于地平线征程6M打造的辅助驾驶方案量产落地奇瑞等众多车企伙伴。同时,在英伟达DIRVE AGX Thor平台部署的绝影UniAD一段式“端到端”量产方案也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量产交付东风汽车。
王晓刚表示,智驾行业的有序发展需以“安全边界”为基石,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当政策规范与企业创新形成合力,智能驾驶方能真正跨越技术鸿沟,从实验室走向生活场景,成为重构未来出行的通用技术载体。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