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在要素保障、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等方面制定支持政策。”近年来,党中央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多次对经济大省挑大梁提出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不但阐明了新征程经济大省挑大梁的战略方向和重要着力点,而且明确了经济大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责任和担当,为经济大省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更好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战略方向和实践重点。
第一,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基本路径,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总钥匙”,经济大省挑大梁核心在于挑起高质量发展的大梁,基本路径就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充分发挥创新第一动力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不断实现“由0到1”的原创性突破,使经济大省成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不断促进“由1到N”的产业化应用,加快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经济大省新质生产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将经济大省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深深根植在产业发展的土壤中,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和无缝对接,不断将经济大省的科技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经济大省实现由大到强的华丽嬗变。
第二,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改革开放这一重要法宝,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
经济大省的经济体量很大,向前发展就需要更大的推动力,改革开放是经济大省高质量发展保持源源不断动力的重要法宝。进一步深化全面改革和推进高水平开放是经济大省能够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在现代经济大潮中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坚持目标导向,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经济大省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断厚植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沃土”,形成有利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热带雨林”。坚持问题导向,瞄准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短板弱项,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部署,不断破除高质量发展的障碍,推进增量政策和资源向有利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配置,确保经济大省在经济大潮中始终保持弄潮儿的角色。经济大省要放眼世界,内外兼修,不断加强区域联动发展,增强对其他地区的辐射带动力,同时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发挥好国内国际双向联动的主枢纽作用,不断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第三,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全局”和“一域”的重大关系,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
经济大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举足轻重,既要善于在全域中谋好经济大省的一域,找准自己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定位,充分利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自身赋能,又要善于以经济大省一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添彩,充分依托自身特长各展所能,更好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实施,形成以经济大省的“一马当先”带动全国各省经济发展“万马奔腾”的态势。经济大省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承载区,由于经济体量大、发展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经济大省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往往发挥着十分重要的“顶梁柱”和“压舱石”的重要作用,经济大省要加强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对接,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全国一盘棋思想,实现既为一域增光、又为全局添彩的双向赋能发展。
第四,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经济大省发展得快一些,理应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积极探索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经济大省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不断做大做优社会财富“蛋糕”的同时,要切好分好社会财富“蛋糕”,着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民生,努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聚焦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这三大差距,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持续用力,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上多办实事,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坚持“富口袋”和“富脑袋”统筹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不断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