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经营稳健有序,各项业绩符合预期。3月28日,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设银行”)公布了2024年度经营业绩(以下数据均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算,为集团数据,币种为人民币),2024年末,建设银行集团资产总额超过40万亿元,全年实现净利润3362.82亿元,增幅达1.15%。此外,公司ROA、ROE、净息差、资本充足率、成本收入比等关键指标继续保持同业领先。
经营质效继续保持领先
年报显示,2024年建设银行资产负债稳健协调发展。截至2024年末,集团资产总额40.57万亿元,增幅5.86%。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净额25.04万亿元,增幅8.48%;负债总额37.23万亿元,增幅5.90%;吸收存款余额28.71万亿元,增幅3.83%;活期存款占比42%,保持市场领先;存款付息率1.65%,同比下降12BPs,付息成本明显改善。
报告期内,建设银行核心指标均衡协调。具体来看,该行净利润3362.82亿元,增幅1.15%。净利息收益率1.51%,平均资产回报率0.85%,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0.69%,成本收入比29.58%,资本充足率19.69%,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4.48%,均处于同业领先水平。按照一级资本排名,建设银行连续11年位居英国《银行家》全球银行1000强第二位。
另外,该行资产质量整体稳定。2024年不良贷款率1.34%,较上年下降0.03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占比1.89%,较上年下降0.55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33.60%,风险抵补能力充足。
值得关注的是,建设银行分红比例保持较优水平。董事会建议派发2024年末期现金股息每股0.206元人民币(含税),2024年全年现金股息为每股0.403元人民币(含税),全年分红合计约人民币1007.54亿元,占2024年集团口径下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比例30%。
坚守本源服务实体经济
2024年,建设银行精准滴灌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支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保持债券投资稳定增长,金融投资较上年增加1.05万亿元,增幅10.85%。积极发挥基建、产业链供应链的投融资优势,全力服务“两重”“两新”;民营企业贷款余额5.99万亿元,增幅11.01%;投向制造业的贷款3.04万亿元,增幅12.25%;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2.84万亿元,增幅26.63%。高效服务国家区域战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公司类非贴现贷款新增超7700亿元,服务雄安新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迈出新步伐。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涉农贷款余额3.33万亿元,增幅8.16%;县域贷款余额5.45万亿元,增幅9.84%。
在助力提振消费惠民生方面,建设银行积极发挥零售信贷优势,加力推动金融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落地见效。个人消费贷款余额5278.95亿元,增幅25.21%;信用卡贷款余额同业首家突破万亿元。“建行生活”承接196个城市76.96亿元消费补贴金额,拉动民生消费742亿元。投放全国首笔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个人住房贷款。优化支付环境,持续提升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重点人群支付便利性。
在全力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方面,建设银行落实好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扎实做好“保交房”“白名单”扩围增效等工作,有力支持“三大工程”建设。高效推进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调整工作,助力降低居民融资成本。拓展行业场景,强化产品更新供给,推进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落地深化。加大股票回购增持贷款投放,推动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股权投资试点业务基金于北京、上海、苏州、合肥落地。
在支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建设银行强化本外币一体化服务,做好稳外贸稳外资服务,全年贸易融资投放量2.15万亿元,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突破5万亿元。英国人民币清算行累计清算量突破126万亿元,保持亚洲地区以外最大人民币清算行地位。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国务院办公厅此前印发的《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明确做好“五篇大文章”总体要求和重点领域,部署了具体措施。
年报显示,2024年,建设银行科技金融深化综合服务。具体来看,该行创新“技术流”“投资流”等科技创新评价工具,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内部评估方法,提升科技型企业融资可得性。加快推进科技金融专业化机构建设,配套差别化政策。加大“股贷债保”金融供给,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大动能。科技相关产业贷款余额超3.50万亿元;承销科创票据72期,承销规模190.13亿元。
在绿色金融丰富产品谱系方面,建设银行建立绿色发展协调推进机制,充分发挥集团多牌照优势,强化绿色产品创新。绿色贷款余额4.70万亿元,增幅20.99%;参与承销境内外绿色及可持续发展债券112期,发行规模1863.90亿元。推动子公司绿色投融资业务发展,广泛支持绿色产业。深化集团自身低碳运营,加强碳足迹管理。
在普惠金融扩面提质方面,2024年,建设银行普惠金融信贷供给总量稳步增长,普惠金融贷款余额3.41万亿元;服务客户336万户,较上年增加18.51万户。深度融合线上线下服务,满足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建行惠懂你”平台注册个人用户2451万户,认证企业1414万户;开展普惠金融服务的网点约1.4万家,配置普惠专员超2.2万人,已挂牌普惠金融特色网点2880家。
在养老金融生态建设纵深推进方面,该行发布集团养老金融统一品牌“健养安”,打造“养老金融专业银行”。稳步拓展社保卡业务,着力提升用卡体验。积极扩大年金制度覆盖范围,建信养老金二支柱资产管理规模突破6200亿元。启动“养老中国行”活动,积极助力个人养老金制度全国推广。着力打造养老金融“单项冠军”产品,助力养老财富保值增值。创新养老服务贷款产品,将养老产业纳入信贷优先支持行业。推出手机银行“安心版”养老专区,打造60家“健养安”养老金融特色网点,全面提升适老化服务水平。
另外,在数字金融赋能数实结合方面,建设银行支持数字产业化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贷款余额近8000亿元。提升数字化赋能业务成效,“建行云”整体算力规模和服务能力保持同业领先。手机银行和建行生活“双子星”用户数达5.21亿户,当年金融交易用户数达1.84亿户。创新数字人民币场景应用,累计消费笔数居同业首位。
深化改革健全管理体系
在当前银行业的转型升级大潮中,健全管理体系颇受关注。在优化集团管理框架顶层设计方面,建设银行完善内部体制机制,着力打造权责明晰、协调运转的公司治理体系,协同高效、专业专注的客户服务体系,全面主动、有效制衡的风险内控体系,反应敏捷、安全可靠的信息科技体系,开放集约、智能高效的渠道运营体系,板块化、穿透式管理的集团一体化管理体系,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在强化科技渠运支撑方面,建设银行加快建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全面完成核心系统分布式转型。提升全渠道效能,推进网点集约化运营范围和流程优化,完善数据治理体系。积极融入开放技术生态,以企业级视角推动人工智能在智能客服、客户营销、授信审批、风险管理等领域应用。目前已形成基于DeepSeek-R1的推理类金融大模型,并在生产环境完成私有化部署,赋能全集团的应用场景。建设银行GPU等新型算力已占算力总规模的23.39%,充分支撑了金融大模型的训练和应用需求。
在协同控险构筑安全底线方面,建设银行持续完善全面主动智能的现代化风险管理体系,健全“三道防线”立体式风险治理架构,推进境外机构穿透式差异化管理。稳妥有序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强化普惠、零售贷款领域的集约化风险防控。坚持稳健合规经营,加强员工行为规范、案件防控、问责机制建设,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保证安全生产运营。
2025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关键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发展谋划之年。记者了解到,建设银行将持续不断增强服务国家建设能力、防范金融风险能力、参与国际竞争能力,聚焦主责主业,优化金融服务,守牢风险底线,确保关键指标均衡协调可持续,全面提升价值创造力和市场竞争力。
“经营策略上,我们将主动适应低利率环境,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深入贯彻落实、用好用活‘五个必须统筹’认识论方法论,推动实现建设银行全年发展‘三稳、三优、三控’的总体目标。‘三稳’就是要确保实体贷款增长稳,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更大;核心存款增长稳,服务实体经济基础更实;关键指标表现稳,服务实体经济根基更牢。‘三优’就是要优化资产结构,提升‘五篇大文章’及零售信贷占比;优化负债结构,提升高价值存款占比;优化收入结构,保持净息差可比同业领先,提升非利息收入占比。‘三控’就是要深化成本管控,确保投入产出符合预期;加强风险管控,做好资产质量‘逆周期’管理;严格资本管控,强化约束稳定回报。”建设银行行长张毅在发布会上表示。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